Monday 11 March 2019

晋乡京华-181216(山水情系列八)- -大同云岗石窟的佛像(三)昙曜五窟

晋乡京华-181216(山水情系列八)- -大同云岗石窟的佛像(三)昙曜五窟

昙曜五窟

第十六至第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凿的五个洞窟, 这五个洞窟宏伟壮观,场面开阔,由著名高僧昙曜主持开凿,称为昙曜五窟。据说昙曜五窟主像分别对应五方佛: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依次为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和中央毗卢遮那佛;同时又分别象征北魏的五位皇帝: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依次为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景穆帝(未继位)、文成帝。

他们面相圆润,深目高鼻,眉眼细长,蓄八字须,两肩齐挺,肩宽体壮,右袒或通肩服装,具有浓厚的西方风格。五窟的形制基本相同,均为仿印度草庐的椭圆形,穹隆顶,马蹄形平面。

(一)第十六窟-立佛洞(公元460-470年)

第十六窟位于昙耀五窟的最东端,是五窟中的第一窟。16、17窟是一组。

第十六窟门洞上方开大明窗。窟门东侧开凿一胁洞,洞内开龛造像。

主佛东方阿閦佛立像高13.5米,波纹状发髻,清秀俊逸、神态英俊,面容深沉冷漠,为无瞋恚之状。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前佩下垂结带,大裙齐胸,为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时期的服饰。大佛右手仰掌舒开五指,自然置于胸前;左手半下垂,大拇指与中指相捏,无名指回蜷,食指与小指前伸。佛像下半身由于风化而有些脱落。

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据说是后来增加的。虽然没有胁侍菩萨,但造像周围的雕刻还是很“热闹”的。门口西侧佛龛楣上,两边各雕有伎乐天,手持横笛、海螺、腰鼓、琵琶、撞铃等乐器,身体肥胖,半跪敬佛。为中期补雕凿。





(二)第十七窟-弥勒三尊洞(公元460-470年)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脚弥勒坐像(南方宝生佛),高15.6米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弥勒佛像。从脸部到半身腰部以上风化严重,连手臂都断裂。虽然右手臂下面已经有一一支的支撑点,但是仍然逃不过大自然的摧残。第十七窟地面是昙耀五窟中最低的。

主像是交脚坐于须弥座上的加宝冠佛像,高15.6米。头戴宝冠,胸佩蛇饰,短缨络,臂著珠钏,斜披络腋,束腰收腹。腿作箕踞,右手仰掌,左手屈胸。造像魁梧伟岸,唯我独尊,表现出明元帝拓跋嗣的盛气凌人的样式。下穿羊肠长裙,由于不让进窟内参观,看不到狮子座。

西壁立佛面庞浑圆,造型古朴壮美。东壁坐佛,双肩齐挺,腋饰线条流畅,刀法娴熟。窟内四壁以千佛雕刻为主,雕像清简劲直,纯真朴质,反映了云冈早期造像的艺术特点。







(三)第十八窟-立三佛洞(公元460-470年)

第18-20窟为一组,19窟是中心窟,开凿时间最早。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西方阿弥陀佛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左手放在胸前,做了一个“扪心自问”的忏悔姿态,这种手心向内的佛像造型可谓“空前绝后”。大佛披的“千佛袈娑”,上面的每一尊小佛都有被害的佛教徒之意,压在太武帝化身的大佛上。面颊丰满圆润,鼻梁高挺,浑厚质朴。右手下垂,左手抚膺,体形丰腴,造型奇特而优美。主佛身披千佛袈裟,轻薄贴体、衣纹紧密,无数小佛禅坐其身,在石窟造像中极为罕见,应为云冈石窟所独创。

这尊造像的原型是太武帝拓跋焘,这位皇帝是灭佛的,杀了很多佛门弟子。基于此史实,在造像上就反映出来了。主像身披千佛袈裟,安详沉静地站立在菩萨中间,暗示了曾经灭过佛的太武帝拓跋焘,从面部表情露出一种忏悔的神态。

主佛西方阿弥陀佛除了可以从洞窟里看到整个雕像外,洞窟的明窗也可以看到阿弥陀佛的上半身。

主佛西方阿弥陀佛旁边为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东侧的观音菩萨头部保存比较好,头戴莲花纹三珠冠,中刻小坐佛,冠下束发垂肩,眉眼细长清秀,鼻翼俏媚,薄唇含笑,面容慈祥,秀丽典雅。观音菩萨旁边为地藏,大势至菩萨旁边为龙树,共同构成阿弥陀五佛格局。

在主佛像的双肩两侧,左右各雕有五身弟子像,合为释迎牟尼的十大弟子。这些罗汉浮雕造像,明显具有西域人特色,或手提净瓶,或拈花微笑,或闭目倾听,或若有所悟,或喜从心生,个性突出、形象生动。






(四)第十九窟-宝胜佛洞-不空成就佛(公元460-470年)

第十九窟是云冈石窟中又一独特形制的洞窟,为昙耀五窟中仅有。在窟门两侧东西高壁上各扩出一个侧耳洞,耳洞地面高出主窟,洞内各雕一身半跏趺坐像,均高8米。

西耳洞佛像,双耳垂肩,形体雄健伟岸。西耳洞原有拱门、明窗,应该是与二十窟的前壁同时坍塌,才形成今日东西耳洞外形不同的格局。倚坐佛像外贸比较像西域的少数民族面孔,身上的服饰,完全已经是汉化后的服装。佛像后边的墙壁是雕刻着佛像的佛光图案。专家认为耳洞之佛像乃后世补雕,且雕凿技艺与主像差别很大。

第十九窟主像为不空成就佛,呈吉祥式结跏趺坐像,高16.8米,是昙曜五窟中最大的佛像,也是云冈石窟第二大佛。佛像耳轮齐肩,面容慈祥,端庄稳静,气势凝重。左手微握拳,置膝上。右手五指舒开上举当胸,肘下方有一石柱支撑。只可惜佛像下颌已崩毁。佛像右肘下方有一石柱支撑一支撑佛像手臂的重量。

主像衣纹简洁明快,轻薄贴体,袈裟边饰折带纹,边雕环状忍冬纹。据说是景穆帝拓跋晃的象征。拓跋晃崇信佛教,可惜未登王位便去世了。而另一说该佛对应复佛有功的文成帝拓跋濬,昙耀为感激文成帝知遇之恩,用心用力打造,使其成为五窟中最为宏伟的一个。








(五)第二十窟-露天佛像-毗卢遮那佛

第二十窟也是云冈石窟的形象与代表,露天佛像已经成为云冈的标志。第二十窟在辽代曾建有木构窟檐,后毁于兵火。窟前立壁与窟顶早年崩塌,才形成了如今的露天大佛。

主佛毗卢遮那佛,呈结跏趺坐状,高13.7米,广额丰颐,长鼻高目,两肩宽厚。袈裟质地厚重,纹饰凸起,成阶梯状排列,线条简洁。雕凿技法娴熟,异常精美绝伦。大佛着袒右肩袈裟,右肩覆衣角,袈裟下面穿僧袛支,衣边饰联珠纹,纹饰精美有印度特征。两手仰置脚上系禅定印,手形腿部风化严重已残破。

大佛全身比例适称,造型手法简练概括,稳厚敦重。而挺拔健硕的身躯,气势雄浑的神情,也正是鲜卑民族的体征。大佛上唇留有两撇弯曲上翘的胡须,据说是北魏文成皇帝的象征。也有学者认为大佛是依照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的形象雕刻的,他恢复佛法,开凿云冈石窟。

大佛三十二相具备,有光明普照,普摄众生之意。从不同视角观望大佛,会体味出慈悲、庄严、思维、静穆、入定、端庄、微笑、亲切、善良、安详等等佛门品格。大佛背光的火焰纹,内有坐佛及飞天等浮雕,十分华丽,精美异常,把主佛衬托得更加雄浑大气。

大佛两侧原有胁持佛像两尊,西侧的佛像早年已毁;东侧的胁持像是金刚波罗密菩萨。著通肩衣,体态端庄,右手置胸前,上竖五指,左手作拳置于腰侧。

西壁飞天头戴花冠,通体长裙,手捧鲜花,赤脚凌空,姿态端庄,造型优雅,呈现一派虔诚供佛的神态,是云冈石窟最美的飞天造型。





从大佛前面建有一道莲花大道直达河边。

看了连绵一公里的石窟群,基本已经是大同文化精髓,北魏没留下很多的记录,唯有佛像是他们留下给后人最大的宝库。从石窟群远望河的对岸,一大片的煤矿场仍然在运营者,但是冬天的空气没有以前传说的肮脏,看来中国对煤矿业的控制已经达到成效。

西崖面往下走就是云冈石窟的博物馆。为了不影响视野,博物馆的建筑往下发展,从地面还需要拾级而下一楼。匆匆的进入大楼就看到第二十窟露天的释迦坐像复制品在左边,右边为休息区。往前走就是非常大的休息区,然后两旁为文物展览。后方为贩卖部,为了方便,笔者就卖了一本云冈石窟的摄影与介绍的书籍。虽然这里没得折扣,但是比起外边,这里有更多的选择,还用精美的云冈石窟纸袋来包装给顾客,绝对价有所值。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