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9 March 2019

晋乡京华-181212(山水情系列八)-平遥双林寺-山西的泥塑博物馆

晋乡京华-181212(山水情系列八)-平遥双林寺-山西的泥塑博物馆

从王家大院到双林寺大约需要1小时车程。到达双林寺的时候只有我们四个游客。外面也只有一档香烛摊。

首先看到的是一座三门三楼式木牌楼,牌楼飞檐斗拱、古香典雅,中门门楣上朝里悬“双林寺”三字。两侧墙壁上有壁画。在牌楼三门间均安装上双开门扇,把牌楼当作大门用,而门扇粗糙呆板,与牌楼极不相称。由于天气寒冷,工作人员都躲在旁边的小房间里取暖,看到我们才跑出来收门票。

由于双林寺都是木质结构,出于保护文物的需要,里面没有通电,欣赏彩塑只能依靠自然光。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其地本为中都故城所在,至今也已历经一千四百多个春秋了。今天所看到的建筑都是明清两代重修的,早期的建筑到了元代已经破旧不堪!

进了牌楼其实还不是双林寺的主题建筑。牌楼左手边为一道朱红色的城墙围绕着,真正的双林寺就在城墙包围中。

向着城墙拱形山门的是天王殿,面阔五间,檐下挂一竖匾,书“天竺胜境”四字。天王殿廊檐下塑四大金刚一字排开。每个天王的眼神利瑞,分别手持琵琶、宝剑、蛇和伞。虽然经过风吹日晒颜色淡化,但是神态生动传神,气势非凡。坐姿显得刚健,从侧面看过去,身体极尽扭曲夸张之姿态,目光如炬如电,透露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


走进天王殿,就看到天冠弥勒菩萨结跏居中而坐。天冠弥勒体态圆润,向下注视的细长眼睛略微张开。头上与身后的雕刻细腻精致,与江南见到的弥勒佛的形态完全不一样。没有了笑脸反而多了严肃的神情。


天冠弥勒菩萨的两旁为帝释天和大梵天胁侍左右。由于没有灯光,里头满满的泥塑只能透过窗的光来看。帝释、梵天合掌而立,眼神中流露出悲悯的情怀。他们的外表、神态、装扮都完全世俗化、人间化了,让人感觉亲近。

天王殿内北墙两侧为八大菩萨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之上,双目微闭,优雅的的姿容充满慈悲,火焰型背光的镂雕着龙和花卉的造型精美绝伦。八尊菩萨近于人类的外形,装饰兼备的风貌充分表现出明代塑像的特质,既有写实的形态,但是装饰上又多了细腻也特色,体现了明代塑像中两种元素的完美结合。

南墙的四大天王与殿外的四大天王像神态不大一样,殿内站立式的四大天王的各种细腻装饰都比较精致,可能没有风吹日晒而保存比较完好。但是可悲的是当局为了防止本地人的人为破坏,这些塑像完全罩在钢棍焊接的栅栏之中,我将手机伸进栅栏拍也无法得到正面像。


这只是第一个殿,都已经对菩萨像的形态,菩萨背后的雕刻,头饰头冠的精美雕刻所赞喊,怪不得被称为泥塑博物馆。

经过中轴线,就到达释迦殿。大殿门口植有一株古柏,新旧树干交错,在院中带来一丝丝绿意。

释迦殿内,释迦牟尼正中高坐,左右胁侍文殊、普贤菩萨。中间的释迦牟尼佛像袒胸,施无畏印,须弥座莲花台的设计的手工精细,背光额雕刻别具一格,各种神兽,流云花卉都出现其中。



两侧的文殊和普贤菩萨像气质高雅,身型修长,面容温和端庄,柔软的丝带在手臂上缠绕后飘曳而下,如国画中菩萨像,如果比较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双林寺释迦殿的更加细腻。东尊文殊菩萨手持经卷,西尊普贤菩萨手持莲花,均戴有簪花冠,发后系带,两肩披天衣,飘带沿肩挂臂而下。和旁边着色的释迦对比看看,即使灰头土脸,也掩盖不住那由内而外散发的华彩。

佛菩萨像旁边的四面墙壁上都是立体的壁塑《释迦如来应化事迹图》四十八幅。运用圆雕、深、浅浮雕手法,采取分层组合、连环壁塑形式,表现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从投胎降生到涅盘成佛以及四方传经普渡众生的佛传故事。二百多尊人物形象身份不同,神态各异,活动于山峦、河流、田野、池沼连成一片,亭台楼阁层层叠叠之间。其泥塑的手法不止是在墙面上,连靠近屋檐的地方前部是祥云泥塑,其立体的塑造行啊哦了整个释迦殿。王公大臣,宫娥彩女,门吏马夫,市井百姓,各阶层人物身份不同,神态各异,活动于殿堂楼阁、山石洞穴之间,或宫廷焉饮,或歌舞弹唱,或渔猎耕种,或集市贸易,或骑射游玩,各组之间移步换景,又联系照应,构思精妙,仿佛一部长篇立体的“清明上河图”。



释迦殿释迦牟尼佛背面的墙体另外一面塑有一座渡海观音,是双林寺彩塑中的精彩之作。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上,前有善财童子后有被夜叉押解的龙女,观音单腿盘坐于红色莲瓣之上,整个身形突出壁外,周匝是庄严壮丽滚滚不绝的波涛,飘带在身后随风飞扬,以静态的塑像白表现动态。她优雅的面容里饱含坚定,恰是慈航普渡救助众生脱离苦海。


中轴线直走就到达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乃明初重建,是全寺中最高大的建筑,屋脊神兽皆为典型明代风格。殿内主像为“三身佛”,两侧是文殊、普贤坐像。三身佛前有铁铸包泥“接引佛”迎门而立。由于这些塑像经清代重新妆绘,在观感上较其他殿塑像逊色。

从里面出来,又在从回第二进院落的大雄宝殿旁的千佛殿和菩萨殿。

东侧千佛殿内彩塑达五百余尊,占全寺四分之一的塑像。主像为观音菩萨,身材颀长,头戴宝冠,面如皎月,一腿踞坐,一腿下垂,长长的手臂安置在翘起的右膝之上,身上的飘带凌空飞舞。殿内四周为悬塑和壁塑,五百菩萨分为五至六层,或驾祥云,或骑异兽,与主像联系照应,浑然一体。窗台和门两侧还塑有供养人像三十多尊,这些塑像造型非常写实,他们的衣冠饰物是研究明代服饰发展演变的可贵资料。

观音旁边站立的韦驮像是明塑中的精品。韦驮菩萨塑像的重心基于左足,头部带动整个上身向右侧扭曲,形成一条贯穿全身的S形曲线和肌肉紧绷的姿态。由左手、右手肘部和足部形成的倒三角形的奇妙构思,使塑像增加了活力和律动感。

千佛殿的对面就是菩萨殿,主像为二十六臂观音菩萨像。那尊二十六臂观音像以修长的身体为中心,二十六只手臂各持瑞物左右对偶,呈辐射状向四周散开,菩萨在莲花台上结跏趺的坐式,赋予佛像安定感和力量。其精彩绝伦的均衡、丰润、柔美和雕刻技艺的高超,比起其他塑像更加考智慧以那是得工艺去塑造不一样的佛像。

观音像前两侧有帝释天、大梵天胁侍。与天王殿内的帝释梵天相比,这两尊塑像衣饰更为华丽,姿态更为生动。后墙四周悬塑四百多菩萨,皆脚登彩云,作行进状,大有衣纹飘动,满壁生风之感。每一尊塑像的装束、姿态、神情各不相同,或静坐安禅,或款款而行,或窃窃私语,如在听闻佛法的喜悦之中,虽然塑像形体不大,但是要做到那么多,那么精细的只能靠工匠的审美和技艺。



回到回第一进院落,两侧为罗汉殿和阎王殿。

东侧的罗汉殿主像观音菩萨居中而坐,十八罗汉像分列两侧。罗汉的塑像和我们常见的出家人几乎没有两样,也是身着僧衣,剃须落发,但是造型写实、概括、夸张、简炼的手法,在佛教造像严格的规程基础上,融入了工匠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把心目中的神佛表现的完全世俗化、个性化。这些罗汉像比例适当,解剖准确,形体厚重,造型优美,一个个神采奕奕,颇具个性,古代艺术大师运用纯熟的传统彩塑技巧,使这些罗汉塑像达到了呼之欲出、若闻其声的艺术境界,被人们称之为“神品”。

西侧阎王殿,地藏王菩萨中而坐,左右塑十殿阎王和判官,各像皆挺然危坐,肃穆森然。十殿阎王分坐地藏菩萨两旁,皆为汉民族唐宋时期的服饰。十殿阎王再往两侧,分坐着“六曹判官”,而此“六曹”却纯属中国官制的翻版了。地藏殿佛台下,陈列着许多组小泥塑,内容按佛教“六道轮回”(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程序罗列,展示了许多地府的酷刑,其惨烈程度,更甚于封建社会人间苛政酷吏所施之刑。虽工艺上乘,可惜年湮久远,损坏颇多。

可见,双林寺是一座地地道道的汉化佛寺,彩塑的面相和装束,都具有当朝人物特征,而殿堂的配置尤具中国特色,这里不仅有慈善的土地神,有以伽蓝神身份而被请进佛寺的关羽,而且在地藏殿内,中国的阎罗判官,占据了所有的参议席位,因此也被人叫做阎王殿,再加上属于道教范畴的“娘娘殿”和儒家思想的“贞义祠”,双林寺的塑像不仅涵盖了各宗派的教典传说.在古代匠师手中,彩塑佛像不再是不食烟火冷冰冰的神,而是活灵活现身着当代服饰的人。

双林寺的主像都不大,没法和石窟大佛比,但是在周围密密麻麻的塑像群的众星拱月下,整体效果就显示出雄浑大气来。

从早上出来到看完双林寺已经是下午2时许,出来后,已经看到师傅在门外等候。从双林寺回到古城才短短的半个小时。由于大伙想再逛城墙周围,我们就在西门下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