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4 July 2017

香港作曲家当代中乐作品选辑

《香港作曲家当代中乐作品选辑》
香港中乐团
指挥:阎惠昌

陈锦标:电车走过的日子 (10:17)
梅广钊:彩云追月狂想曲 (10:54)
莫健儿:圆来缘去 (11:43)
许翔威:飞舞九龙城 (7:08)
黄学扬:八仙过海二乐章
一、海之歌 (7:04)
二、黄梁一梦 (6:45)
邓乐妍:迁界令 (13:00)
洪铭健:婆罗浮屠 (11:33)

这张唱片经过伟杰老师的帮忙才能漂洋过海运来马来西亚。之前听了几遍但没有写感言。这次是因为对一个刚离世的年轻指挥家的承若而开始写作。


《电车走过的日子》陈锦标作曲
读了陈锦标写的文章(如下),才了解他的电车印象是从早上当大家还在睡梦中开始,没有了热闹的车水马龙,取而代之的是赶早的报贩与长者。这着就了乐曲一开始的感觉,由两声的“叮叮”声开始,有趣视乎调皮又不会太快。电车慢慢的走入不同的区,慢慢的太阳从东边升起,乘搭的人们慢慢的增加,上上下下,周围的景象叶开始了变化。在音乐上,他没特定的旋律,但是渲染感觉与气氛,一层层铺垫,旋律比较属于早期90年代的感觉,在东西方中都大道很好的平衡,就像香港给人的东西交汇的和谐感觉。
6分钟后,乐曲有个感情转变,视乎是作曲家香气在电车发生过的感人往事。最后的部分乐曲转为比较热闹的小快板,从早到午间的电车,看着已成城市的苏醒与活力。
在整首曲子的处理上,笔者觉得可以在三大部分的速度在加强,第一部分可以在快一些,包括拉弦的弓可以在短些,尤其在两个音一组里,第二个音可以在轻一些。这样铺垫给接下来的弹拨乐。这在整段的音乐里都感觉得到每个乐句的最后一音,拉弦明显的重了些。但是接下来的吹管及处理比较好。
慢板的部分,如果速度蛮些加上弹拨开始的琶音可以再多点肉,少点弹片来滋润就更完美了。
第三部分除了最尾的速度慢之外,其他的还可以。

电车奇遇的音乐创作
陈锦标 (一九九八年十月)

在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八、十九日中乐团的音乐会中首演的本人新作《电车走过的日子》的创作冲动源于两点。第一是希望创作一首有浓厚本地色彩或本地题材的中乐合奏曲。本人去年的管弦乐作品《九七引》及93年的《馥郁曦思》也是源于这个『本土化』意念。电车与香港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一些乘搭电车的日子,因为香港的电车历史悠久,比我们大部份人在世的日子还长。同样地,刘德华极流行一时的歌《一起走过的日子》也是组成香港独特文化(或次文化)较具代表性的成员之一。那么以《电车走过的日子》作为新作品的标题就较能唤起听众对本地题材的联想。虽然提倡本地化并不是艺术创作的必要条件,但以音乐去抒发或品评一些从日常生活中 特别是在本土中找到的有趣味性及独特的感受也确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段。

以电车为创作主题的第二个原因也在于此,因为本人曾有个一次感受深刻的电车奇遇。大概在六年前,那时本人家住九龙而工作的地方是位于港岛西半山的香港大学。通宵挞旦地在港大音乐系工作是家常便饭。那天晚上好像也是赶着完成一首作品,一直工作至早上四点多,天是漆黑的。要找公共交通工具回九龙谈何容易,便沿着西边街往山下走,沿途没碰见任何行人,一直走到德辅道西。就正当我在等着小巴路过时,忽然听到『叮叮』两声,一辆电车徐徐在眼前出现。那好像是不太正常的事:时间那么早,才早上四、五点之间。这并不是一辆休了班的车,而是一辆有乘客、有亮灯、营业中的电车!我并不知那是不是从西环开出的头班电车,但电车公司能这么早便为市民服务的做法确在我心中得了很多积分 ,特别是对于一个着急回家的人而言。在不知不觉中我踏进了电车,车厢的光景与日间的是两个世界:乘客的样貌及种类明显有别于正常的模式:大部份上了年纪,只有一两名可能是上早班的非长者。车厢内和街道上是静悄悄的,没有人在说话。可能由于这是一次新的体验,我开始怀疑我所处的空间和所见的事物的真实性:乘客是人还是搭顺风车的飘魂呢﹖部份『乘客』是否每天只出现在这一班『特别』的电车中呢﹖这可能是我的作曲后遗症:胡思乱想。电车到了中环环球大厦我便下车了,到今天还未能解答以上的问题。在环球大厦附近的街景也仿如隔世:到处都是报贩在街上折叠报纸,街上清一色只看见报贩和运载报纸的小型客货车,情景可谓叹为观止。这与的心目中的中环是那么的异回,我是否在做梦呢﹖

这个电车之旅是奇遇,正像我们在创作一首新作品中经常得到的一些新感受。其实电车之旅可引发出很多题材,例如以电车所经过的地区和街道作段落性的描述:西区的旧日情怀、中区的繁盛、铜锣湾的热闹、维园的太极班、东区的朴素民风等。本人曾打算创作一首合唱曲,歌词全取自地铁站的名称,不知听众有何反应呢﹖

《电车走过的日子》是一首轻快活泼的乐曲,节奏感强烈,有一点在一些快速广东音乐中找到的震奋人心的感觉。旋律在悠扬调性的基础上有灵巧的移位。整首乐曲就像描述一次开朗愉快的电车旅程,当中穿插着频密的电车铃钟声。我尝试为中乐团写一些新的东西和一些新的风格,也是对我自己的一次新的突破,希望乐曲为大家带来好的感受。提醒大家:今天的电车已经没有了昔日的『叮叮』铃钟声了

Monday 8 May 2017

161104:新加坡华乐团的《娘惹之旅》音乐会:《长桌宴》(江赐良作曲)

161104:新加坡华乐团的《娘惹之旅》音乐会


这篇文章已经搁置了将近半年之久。今天终于一鼓作气开始完成荒废了几个月的写作。

大约2015年尾得知大马的作曲家江赐良老师到槟城找寻娘惹味道,就在Mums Nyonya Cuisine 与林顺丽老师,江赐良老师用餐与讲解我们家族娘惹文化与味道,还有各种菜肴的煮法与渊源。

公演前,在江老师的邀请下,就贸然答应了为这首作品弄了一辑的照片。一听到demo的录音,深深地被音乐情感所征服。四个段落的作品写的不是音乐的炫技,而是一代峇峇娘惹的一天生活体验,也因为有了demo才能配上音乐情绪感觉来拍摄适合的照片。

《长桌宴》在峇峇娘惹语言中为Tok Panjang。Tok在闽南语里为桌子,一个标题已经非常富有峇峇娘惹风情,也看得出作曲家虽然不是峇峇娘惹,却真的读了看了很多资料,对于峇峇娘惹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长桌宴Tok Panjang”在峇峇娘惹文化里并不只是一张饭桌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家庭(平时)到一个家族(大日子)的凝聚力。这与中国传统的圆桌有点不一样,“长桌宴Tok Panjang”是结合了华人的团圆,洋人的长形饭桌,马来人的随遇而安的用餐概念。在普通百姓家,“长桌宴Tok Panjang”的长桌是在需要时才把几张桌子拼凑成一条长形饭桌。

今天的峇峇娘惹文化氛围已经不再那么的浓厚,但是在槟城的一些婚嫁日仍然可以看到“长桌宴Tok Panjang”的影子。亲朋好友还是在几张方形的饭桌并列而成的长桌,吃着美味的咖哩鸡,咸菜鸭,阿杂(Acar)等娘惹菜肴与美味的娘惹糕点。这些峇峇娘惹文化无形中已经变为土生华人文化的一部分不知不觉地被槟城的福建,广东,潮州籍贯的华人融入了生活里。

1. 峇峇之序:茶与洋酒
1. Prelude:The Mata Kuching and wine

第一段落的标题用了“茶与洋酒”但是看了英文标题才知道这不是普通的茶,而是娘惹最喜欢的龙眼干水(但是本地人习惯称为龙眼茶Genggeng teh) ,而受洋人影响的峇峇也把洋酒纳入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音乐在笙的颤音开始,由笛子,低音,弹拨来演奏一小段的富有马来风情的音乐。这里如一部电影的开始,慢慢以色彩斑斓的峇迪印花布来铺张。乐曲平稳不快,如娘惹们在厨房慢慢的在煮象征甜蜜的龙眼干水,峇峇们在大厅与众男宾们用玫瑰印花杯喝洋酒。这与笔者小时候的节日庆典时的景象就是一模一样,样样都慢条斯理如音乐的行板。偶尔的味道,感觉如烈酒的甘香,龙眼茶的香甜。慢慢的音乐恢复平静,大厅里的人们都移到饭厅,只有酒杯陪伴着华丽的厅堂。

2. 添丁进口:节日菜肴
2. Festival Dishes

娘惹菜肴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已经成为一支独特的菜系,它结合了马来人对于土菜,香料,辣椒,椰奶的运用,又有华人的色香味到各种肉类的烹调,槟城的甚至结合了福建菜的刀工与泰国的酸辣味道。音乐在紧张的快板中开始,从音乐里看到的是每一种佐料的准备,洗,拔,切等都遵照传统工序把各种材料却成不同的粗细,大小,形状。除了切菜,各种佐料在颜色,味道也不断的刺激着大伙的味蕾,恨不得把他们快点煮出来。

随着音色的变化,眼前的景象变为快速的煎炸爆炒,热油锅里的鸡肉如跳着舞蹈,把自己外衣变为金黄色,苦涩的猪菜(sayur rumi) 经过辣椒虾米(sambal udang)的干炒,如鱼跃龙门,身上散发出独特的甘香辣。

接着音乐转为比较平缓的速度,一大锅的玫瑰咖哩鸡(ayam ros) 与咸菜鸭在慢慢的熬煮与搅拌下让香料与肉类互相结合,不管是汤还是佐料都分不出你我,而是浓郁的味道结合体。如一碗的咸菜鸭结合了中国的咸菜,三层肉,大马的番鸭,热带雨林的豆蔻种子为一体的南洋美食。

突然因为转回第二段第一主题,以更快速的演奏,象一盘盘的娘惹菜肴呈现在长桌上。娘惹以自己的好手艺与一桌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把一家人都团聚在饭桌上。

3. 家业兴旺:娘惹甜品
3. Dessert:Nyonya Kueh

第三乐段为比较慢的慢板。娘惹糕为东南亚的特产,佐料简单,但是味道与颜色都风情万种。平缓的音乐如娘惹在厨房里靠着记忆来准备的各种材料,在以传统方法提炼天然色素,那一双巧手就变化出不同风格的糕点。由于在准备过程中必须经过调配,慢火炖煮,搅拌到大火蒸熟。时间与汗水都洒在厨房里。笔者看到的是娘惹头上的水珠,蒸锅里的蒸汽在阳光的照射下如一颗颗的钻石闪闪发亮。

渐渐的音乐越来越饱和,如一盘盘五颜六色,椰糖焦香,香兰叶与椰香等令我们食指大动。

音乐的和音域配器再进一步增加,像是一桌的色香味俱全的菜肴,糕点散发出独特的魅力,更是细述着娘惹为了家庭而作的努力与牺牲。

4. 尾声滋味:留香槟榔
4. Coda:Areca

槟榔是印度文化的一种,据婆婆的讲述,以前的娘惹都会有一个姥叶盘 (tepak sirih),木制,铁制,铜制,银制,朴素的,雕花的,金碧辉煌的都有。饭后最重要的就是这一盘的姥叶(daun sirih),槟榔,石灰成了睡觉前的必备零食。有些在大厅里,有些在房间里。这样就结束了峇峇娘惹一天的饮食文化。

尾声是一段简单的马来风格的旋律,只有人声的哼唱与云锣的点缀。音乐越来越小,像峇峇娘惹嚼了槟榔与姥叶就关灯就寝,也象征着槟榔文化慢慢的淡出峇峇娘惹的生活习惯。

笔者为1/8的峇峇娘惹后裔,虽然没真正体会传统的峇峇娘惹文化,但是很多习俗已经生根在我们的生活里。整个音乐的构思都符合了峇峇娘惹的饮食文化。 每一段都是笔者的回忆,通过这次的拍摄,构思,让笔者重新点燃对峇峇娘惹的生活的热情。

2016年11月4日(星期五),应江赐良老师的邀请,笔者特别飞去新加坡见证历史的一刻。当晚恰好是新加坡华乐团的团庆,演奏会前有了乐器展开幕仪式。。乐团的吹打乐也演奏了《淘金令》娱宾。

音乐会名为《娘惹之旅The Nyonya Journey》,全场音乐会以乐团现场演奏配合图像投影来呈现。全部的作品特别委约不同的作曲家全新创作。《长桌宴Tok Panjang》(娘惹馔Nyonya Delicacies)为第二首演奏作品。在音乐处理上除了第二段开头稍慢外,叶聪在处理上都非常好。尤其在第三乐段时导致笔者眼泪飙出来了。

在投影上乐团没有用原本设计的版本,很多照片被逼取舍。深想一层,这也对,现场的主角是指挥与乐队,如果投影反客为主,反让乐队没了光彩?

这次的参与要感恩作曲家江赐良老师给予机会,还有笔者的表弟KennethFoo 摄影师,舅母RubyYeoh与她的娘惹餐厅Mum’s Nyonya Cuisine的义务协助方能让这次的任务成功。

Concert音乐会:娘惹之旅The Nyonya Journey
Date日期:2016年11月4日(星期五)4 Nov 2016 (Fri) 8pm
Venue地点:新加坡华乐团音乐厅SCO Concert Hall
Conductor指挥:叶聪Tsung Yeh
Orchestra乐队:新加坡华乐团Singapore Chinese Orchestra

《长桌宴》(娘惹馔)(世界首演) / 江赐良
Tok Panjang (Nyonya Delicacies) (World Premiere) / Simon Kong Su Leong

1. 峇峇之序:茶与洋酒 Prelude:The Mata Kuching and wine
2. 添丁进口:节日菜肴 Festival Dishes
3. 家业兴旺:娘惹甜品 Dessert:Nyonya Kueh
4. 尾声滋味:留香槟榔 Coda:Areca

现场演奏版本(11月5日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3veQzrh_P8


原本的投影设计:

1. 峇峇之序:茶与洋酒 Prelude:The Mata Kuching and wine

2. 添丁进口:节日菜肴 Festival Dishes

3. 家业兴旺:娘惹甜品 Dessert:Nyonya Kueh
4. 尾声滋味:留香槟榔 Coda:Areca



Monday 17 April 2017

春分时节-悼父亲

一年的时光,说快不快。但是很多的回忆与经历如播映机不停地放映, 久久不能停止。很多人说回忆是痛苦的,但是我说回忆是甜蜜的。

记得一年前的腊月,刚装修好的家慢慢地恢复以前的模样。我却开始忙着合唱版《梁祝》的乐队配器,第一次写大乐队忙得我头昏脑涨。由于忙碌在写作,农历新年期间就整天在家。一日三餐基本上都与父母一起吃,也在父亲最后几天与他到红茶馆吃点心,肯德基等。

初五时候,父亲开始反常,他拿着藤椅子,面向大门而坐。 一开始时我很惊讶,劝他不要那样做。 为了安抚心理就在晚上到蛇庙求清水祖师保佑。

初六早餐时, 父亲开始不舒服。 早餐后就载他去黄贵林医生的诊所。黄医生直接说下午应该进医院做详细检查。

记得午餐时,母亲蒸了道底鲳, 而父亲只吃了一点点。

由于午餐后要到医院去, 父亲还自己要求我帮他拿他喜欢的衣物。 就在去医院的途中,父亲对我交代了非常多东西,其中最令他不放心的就是母亲。在自己病的时候还惦记着母亲的脚,母亲吃饭等等。这一样一样地交待让我有很不祥的感觉。

当天下午,父亲还打了电话回家与母亲话家常,那里知道这已经是他与母亲的最后一次通话。

初七早,庙会进行着最后的准备,但是父亲进入了深切治疗部。在那里拍照的我已经是强颜欢笑,但是这仍然逃不过几个朋友的法眼。

年初八,由于事态严重,哥哥开始通知亲戚们关于父亲的事情。那天早上,我与母亲到南华医院对面的小贩中心用餐,但是没有哥哥的允许,我始终不敢载母亲去看父亲。只有尽量找大士爷的炉主出来,期望烧一支香祈求保佑。下午时分终于开家庭会议了,姐夫拍了一段父亲在病床上的视频,为了让母亲还没去医院时先有心理准备,怎知这段视频成了父亲最后留下来的东西。

下午三点,医院打了电话过来要求家属尽量赶到医院,我依然强忍眼泪载母亲到医院。就在医院门口为了停车事情,眼泪开始夺眶而出。一切强忍在内心的情绪就决堤为泪河。

记得以前父亲说过,医生吩咐他不可以睡太久的午觉,一定要叫醒他。我试了,但是依然无效。只有母亲一人以最淡定的情绪叫父亲快点醒过来,直到小侄女一哭,母亲的眼角流下的泪水划下长长的泪痕。

由于医生已经说明了情况,但是母亲说不可以放弃。直到父亲心脏停了第三次,大家开始做最坏的打算。幸好在最彷徨无助的时候,还有春松哥的协助。

晚上八点多,由于全部的家庭成员粒米未进,我先行买晚餐回来,短短的从南华医院到后面的肯德基的路程,就像十万八千里般,每一步都是那么沉重,老天爷像是在怜惜我们而下起了雨来。

就在回到医院的时候,护士们交待我们做最后的道别。看着一个人变为冷冰冰,慢慢地被推出来。在家人面前不哭成为我自己的决定,怕会令到大家担心。

由于发林殡仪馆要到隔天才有空位,初八晚先让爸爸在冷气房里过夜,隔天才接他出院。大家先行回家,把所有的新年装饰拆下来。每拆一件,泪水也流了一行。

幸好春松哥的协助,帮爸爸办理后事的原来就是我中学在慧音社华乐团认识的朋友-戴礼成。在初九的早上,礼成来解释所有的葬礼事项,其中他的几项坚持是值得鼓励的。他说他们不包每天的供品,他说父亲养了我们那么久,作为孩子的难道就不能轮流每天买一餐来供奉吗?身为一个佛教徒,他还以佛教方式解释了佛家与道家在殡葬的分别与佛教的教义。

听了后,由于还有些时间,我开始把黄慧音的佛教音乐找出来,放进MP3机里让父亲这几天能听听佛经。

由于哥哥早上需要处理很多事项,第二晚就轮到我守夜。亲朋戚友散去后,疲惫的我仍然不能入眠。随着黄慧音的《忏悔文》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开始拿纸来抄写《心经》,一字字下笔,如一幕幕的映画,把30多年来的生活从新播放一次。原本的离别苦,慢慢地转为与父亲度过最后日子的感恩。原来能陪伴他吃的最后几餐就是生平中最幸福的事。

父亲离开后,不管在巴刹或购物中心,那些熟悉的销售员都会问怎么父亲没来。原来父亲与母亲已经是他们羡慕的对象。甚至有一个朋友告诉我,父母亲就是鹣鲽情深的榜样。
在这段日子里很感谢身旁很多亲戚的帮忙,更有很多朋友的鼓励。

一年了,每回想起来还是会流下眼泪,但是这是怀念的泪水,父亲走了是事实。但是眼前的一切才是需要我们去珍惜的。当你珍惜了就不会遗憾!




Friday 7 April 2017

161217: 冬日狂想-羽田机场Haneda Airport, 归途


于没搭过京浜急行空港線,就从JR出闸,然后下楼再从京浜急行空港線入口上楼。一来到楼上就看到了JR与京浜急行空港線的改闸口。从品川站到羽田国际航站(Haneda)直接到达,10多分钟的车程比起成田机场(Narita)方便多了。

乘电梯来到3楼出境大厅,就看到一间的药店,前面摆放着很多抹茶Kitkat,才要价198Y。但是就那么短短的十分钟就被扫一空,看到了马来西亚人的恐怖不输中国人。

我们顺便在这里吃 BUZZ SEARCH的草莓派与香梨派。草莓派还是一样的高水准,草莓芬芳与量足,派皮奶油香,吃在口里心里一百分的满足。第一次吃的香梨派有梨的清香,但是比较之下还是会觉得草莓派略胜一筹。

询问了机场人员,才知道免税的单据必须经过出境大厅才能交给关税人员。他吩咐我们直接把行李托运,不用等关税人员检查。

由于时间还早,我们拖着大行李到4楼“江户小路”,一个以江户时代的建筑,桥等打造的餐饮区域。为了有个歇脚的地方,就选了羽田食堂。里面设计精美,但是价格却不贵。还有每个桌子都有电插座让我们为手机充电。那么好的设备与服务,当然要推荐。

第一样同样煮鰤鱼白萝卜套餐(あら炊き定食:鰤,大根)与烧鲭鱼套餐(焼魚定食:鲭鱼),但是与“筑地鱼河岸” 食堂比较就略输一点。另也叶也了炸猪排咖喱饭套餐,也为我们的美食之旅画上了句号。

由于羽田国际线不多,出境也没那么繁忙,很快就来到了候机处。这里又是另外一个魔鬼区域,各个店铺都具有魔力的把游客吸引进去消费。除了琳琅满目的土特产,这里更提供了热水服务,比起KLIA2有天渊之别。

当我们踏入机舱那一刹那,《冬日狂想》就划下休止符。













161217: 冬日狂想- 行李寄存,索尼公园Sony Park,银座Ginza,上野Ueno,品川Shinagawa


从民宿出来,就发现行李走得不顺,原来一个轮子裂了。一个旅程把一个背包,一个相机包与行李都弄坏了。看来老天就是要我换新的一副装备。

今天做了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忘记是星期六。等我们在早上9点到达品川站Shinagawa时,各个的行李柜已经满了,找遍了整个车站,没一个空的可以让我们寄存。幸好前两天在东京站找早餐店时发现了有一个储存柜台在八重洲南口Yaesu South Gate附近。当我们到达是他们刚好就剩下最后的空间放我们的行李。



这一折腾,已经是近午间。在日本那么多天吃了不同的食物,今天就选这在东京站内的西餐。日本的西餐与大马的不同,汉堡包是提供米饭的,蛋包饭再淋上以牛大骨、牛筋和蔬菜等耗時一週熬製而成的醬汁,Q而不硬的海鲜番茄酱意大利面。当然我只能吃后者,意大利面也是笔者在日本西餐厅最喜欢的主食。


从有乐町站Yurakucho出来,就是银座Ginza的外围,在日本十多年的公干生涯中没去过索尼公园Sony Park(以前称索尼大厦Sony Building)。经过改造的索尼公园Sony Park,在陈列上很具现代感,懒惰的我们就只好先乘电梯到4楼。看到了索尼最先进的产品如投影机,耳机等。这里的设计是减少楼层的感觉,每一楼分为四个区块,每个区块都相差几个梯级,不知不觉就到达了第三楼。从三楼到二楼是索尼的历史轨道,各种2000年的产品到1940年代的第一代电饭锅。看了让自己感动异常,也了解到今天的王国是经过几代索尼人的付出才有的。

周末的银座Ginza都会封路,大伙再次的在路中间拍照,这也成为游客最喜欢的打卡地点。走马看花就已经下午了。





来到东京一定要试一试一兰拉面(Ichiran),下午5点不需要排长队,大约10分钟就可以入座。这里最特别的是在面的软硬度,汤的浓度, 油脂,葱花,蒜与辣酱的量都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另外就是这里每人都有自己的私人隔间,任何超丑的吃相都不会被店员或其他顾客看到。除非隔壁是自己的朋友,就可以把隔间开起来。当店员送上拉面后,也会放下竹帘,所以根本不会与任何人有眼神的接触。

今天除了平时爱吃的拉面,还点了季节限定的抹茶布丁。抹茶控不要错过咯!

回到东京站拿了行李,就来到品川站Shinagawa。一个熟悉的地方,当然不能错过笔者最喜欢的BUZZ SEARCH蛋糕。人气第一的草莓派与香梨派就带走。







161216: 冬日狂想- 浅草寺,雷门Asakusa Senso-ji ,天空塔Tokyo Skytree,渋谷Shibuya






来到都营浅草线的雷门站,才发现这站离雷门非常远,第一次在地底下走了很多上上下下的通道才到达雷门旁边的小巷子。看来回程只好靠google maps在路上走往最靠近的入口。

其实笔者来过雷门三次,都是走马看花。这次叶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时间没那么紧逼,算一次的慢游雷门。雷门的大灯笼成为打卡的地方,恰好是下午的阳光,没了背光的困扰让笔者拍了很多以前没注意到的角度。

看了京都的寺庙,雷门意境不再有任何新鲜感,但是雷门两旁的摊贩确实别的地方所没有的。只要你想到要任何的纪念品,这里都有各种货色尺寸供选择。







从雷门到天空塔Tokyo Skytree都不需要换车,但是押上站Oshiage到地面有时需要经过长长的电梯。从车站出来,就感觉到强风扑面,每一寸暴露在空气的皮肤都如敷上一层冰膜,冷到鼻水直流。

在这里也简单的拍了几张照就前往渋谷Shibuya。来到渋谷Shibuya,最重要的就是看Hachikō Exit (ハチ公口) 的超繁忙斑马线。人们从四面八方穿越在路中央,又不会撞到任何人(游客例外)。但是要拍摄,也要爬上花圃的栏杆,每个游客都出尽法宝把这震撼景象摄录下来。

其实笔者之前都来过数以百次,根本没发现任何特出,这次经过伙伴的提醒才知道一个在日本普通景象在外国人眼中是那么的了不起。

经过4次的红路灯,终于可以收工了。又再冒着寒风去吃笔者在日本的第一次自助餐锅区(Nabezo),我们选了双汤锅与饮料无限量畅饮。牛肉,猪肉,鸡肉,手打肉丸还有很多的菌类等,饮料区有不同的汽水,咖啡,花茶与冰淇淋等。可能一人3300Y(加税)不见得便宜,但是最少试过才不虚此行。

吃完就前往今天最后一站,新宿。Line商店当然是不可以错过的,大大的Brown与 Cony成为旅人拍照的对象,但是产品的价格也太贵了,没有购物的欲望下就离开新宿回到民宿睡觉。






161216: 冬日狂想-築地市場Tsukiji

今天很多的东京第一次,对于熟悉的东京又变得有点不熟悉了。

游客的身份从池袋站开始用东京地铁24小时套票Tokyo Subway 24-hour Ticket(One day metro &  toei pass),在银座转车后就到达築地站。从地铁站出来就是一大群的游客直奔筑地市场。

筑地市场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清晨的鱼货批发市场,另一个是早上到中午的普通海产市场。以我们那么迟才出门,当然就是普通市场咯!

筑地市场共有三条横巷,里头卖的都是新鲜的鱼肉,现煮现卖的海鲜如生蚝,螃蟹,干贝,海鲜饭与干货。大路前的摊档就开始沦陷,鱼肉培根成为今天的第一样收获(虽然不怎么好吃)。然后还有超大的干贝与生蚝,蛋卷。










横巷人挤人,买的少,看的多,只有日本的游客买的最多的海产,腌菜,豆类。如果没来过,看一看无妨,但是笔者应该不会在来挤第二次。走完了意外发现后面有一栋新的建筑物写着“筑地鱼河岸”。走进去才知道是一座新的鱼市场。里面比起路边更加宽敞干净,摊贩规划良好,然后价格比路边的便宜一点。这里没有游客的拥挤,多数都是日本人。看了就乘电梯到三楼的食堂。

开放式的厨房正在忙碌着烹调各类的海鲜。看了招牌,价格还算便宜,然后就是很多日本人在那里吃饭。就这样给我们也决定在那边用餐。

第一样就是我点的煮鰤鱼白萝卜套餐(あら炊き定食:鰤,大根),大块的鰤鱼与白萝卜在酱油汤里煮熟,白萝卜与鰤鱼的味道融入汤汁,汤汁又融入了食材里,三种味道融为一体,互相提升,软而不烂的白萝卜更是一绝。

烧鲭鱼套餐(焼魚定食:鲭鱼)这非常简单,但是鲭鱼的油脂丰富,用烧的可以将油脂逼出,达到不需要加油又有煎的感觉。

鲜鱼饭套餐(魚河岸海鮮丼)则是新鲜的生鱼片,鲜虾,蚝,八爪鱼片等,但是我以前吃到怕了,所以这次没吃。

“筑地鱼河岸” 食堂外面就是露台,横跨大路,更可以远望鱼货批发市场。

吃饱了又回到横巷里卖一些干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