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13 June 2020

巴蜀印象191222(山水情系列九)-大足石刻宝顶山第15号:父母恩重经变相


宝顶山第15号:父母恩重经变相

在图上层是根据《五灯会元》称,七佛都有父母而造的七尊半身佛,从左到右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此三佛为过去“庄严劫”中最后三佛)、拘留孙佛、拘那舍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此四佛为现在“贤劫”中最后四佛)。

下部中央刻“投佛祈求嗣息”图;左右连环画式地刻出父母含辛茹苦抚育子女的十组雕像,情节连贯,形象生动,感人肺腑,是佛教中国化后的造像。在大足石刻中,这一龛的造像最具有中国化、地方化、生活化和世俗化的特点。每一位观众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生活的印记,从人物、事件到服饰、器物,全都是地地道道的“川味”,这是完全中国化了的雕塑艺术。全龛共分为10组雕刻,从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洗涤不尽恩、推干就湿恩直到远行忆念恩、究竟怜悯恩,全都是展示父母对子女的无上恩情。

下面的浮雕,中间是“投佛祈求嗣息图”。说的是一对青年夫妻在佛前祈求子嗣。封建社会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而在“求嗣息图”左右两边各有5组刻像,以下按照时间顺序讲述这10组刻像的含义:

1. “怀胎守护恩”
2. “临产受苦恩”
3. “生子忘忧恩”
4. “咽哭吐甘恩”
5. “推干就湿恩”
6. “哺乳养育恩”
7. “洗濯不净恩”
8. “伪造恶业恩”
9. “远行忆念恩”
10. “究竟怜悯恩”

“怀胎守护恩”(右):一个妇女怀孕,皱眉坐着,旁边是一个丫鬟给她端茶递水。上有刻字:“慈母怀胎旦,全身重如铁。面黄如有病,动转亦艰难。”

“临产受苦恩”(左):孕妇站着临盆,手摸着肚子很痛苦的样子,产婆蹲着给她做接生的样子。丈夫在旁边拿着经书,念咒驱邪。

“生子忘忧恩”(右):母亲抱着婴儿,父亲在逗着小孩。上刻字:“初见婴儿面,双亲笑点头。从此忧苦情,到此一时休。”从怀胎十月到生儿的苦,到看见孩子降世的那一刻,仿佛都消失了。

“咽哭吐甘恩”(左):母亲抱着孩子,在品尝孩子手中的饼。上刻字:“甘让儿子食,苦留自家吃。不世知恩少,他时报德难。”

“推干就湿恩”(右):孩子半夜尿床了,母亲抱着孩子,拉着孩子的一只脚,把孩子推到干的地方,自己睡湿的地方,但孩子一直乱蹬,神态动作都表现得惟妙惟肖,无不使人感动。

“哺乳养育恩”(左):母亲给孩子喂奶,孩子穿着开裆裤,一脚跷在母亲腿上,一边喝奶,一只手摸在母亲一乳上,然后母亲手上还拿着一块饼。这里说的是什么?母亲为了给孩子最好的乳 汁,自己宁愿啃饼干,但孩子都是自私的,他贪婪地吸着母亲的乳 汁,但还要霸占着母亲另一边的乳 房。

“洗濯不净恩”(右):母亲为儿子洗衣服,但顽皮的儿子却用脚蹬着母亲的肩膀。母亲不仅没有生气,还边洗衣服,边慈爱地看着儿子。孩子不懂母亲的辛劳,在无忧无虑的年龄里,是父母为孩子负重前行。

“伪造恶业恩”(左):儿子长大了,佛家戒律,杀生者下地狱,但父母为了给儿子办喜事,杀猪宰羊,宁愿担杀生之罪。

 “远行忆念恩”(右):儿子成年要远行,年迈的父母给儿子送行,依依不舍。但是儿子只是对于即将要踏上的远方而兴奋,并未体会到父母的不舍之情。

“究竟怜悯恩”(左):已经80岁的儿子拱手跪在百岁父母面前,上题诗曰:“百岁忧忧八十儿,不含作鬼也忧之;观喜怒,常不犯慈颜,非容易,从来谓色难。”在这里的“究竟怜悯”,意思是“最高的爱”,但佛教和基督教不同,基督教强调“爱”,但是佛教不主张“爱”,认为“如果你心生了‘爱’,那必有‘求而不得之苦’”,所以佛家提倡的是“怜悯”、“慈悲”。

父母即使活到了百岁,也依旧担忧着八十岁的孩子,就算有一天做了鬼,也还是放心不下孩子。因此作为孩子来说,关心父母的喜怒哀乐,不惹他们生气,这已经不容易了,而始终对父母和颜悦色,也是从古到今难以办到的事情。因此,在整幅图中间刻了八个大字:“知恩者少,负恩者多。”活生生的把宋代到今日社会乱象都加入了《父母恩重经变相》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