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0 July 2020

巴蜀印象191222(山水情系列九)-大足石刻宝顶山第29号:圆觉道场,第28号:石狮,第27号:正觉像,第26号:碑塔

宝顶山第29号:圆觉道场

《圆觉道场》是宝顶山石刻艺术的精华。窟内面积之大,佛像菩萨像的姿态,手工的精细,开凿工艺的成熟造就了美学,声学,科学,力学等精湛技术在大佛湾里是独一无二的。

修行的过程中,菩萨遇到许多疑难问题,轮流跪于佛前请示,佛各别作答。这一问一答记录形成的《大方广修多罗了义圆觉经》便是这窟造像的经典依据。



中为法身佛,即毗卢遮那佛,戴五佛天冠,冠中现一小坐佛,由其顶上化出毫光两道,绕至窟顶,毗卢佛双手于胸前结印,坐束腰蟠龙须弥座上。左为报身佛,即卢舍那佛。右为应身佛。即释迦牟尼佛。此二像顶有螺髻,无冠,坐束腰须弥座上,座下各有四狮或蹲或伏在三身佛前长跪着一合掌菩萨,为十二圆觉菩萨的化身。这尊化身像的处理是为了突出“问法”这一主题。

左壁六尊像由里至外依次是:文殊菩萨,普眼菩萨,弥勒菩萨,威德自在菩萨,净业障菩萨,圆觉菩萨。右壁六尊像从里向外依次是:普贤菩萨,金刚藏菩萨,清净慧菩萨,观音菩萨,普觉菩萨,贤善首菩萨。这十二尊菩萨,便是《圆觉经》中所说问法的十二大士。十二圆觉造像,刻工考究,细腻生动,人物形象端庄雅娴,风度潇洒。皆头戴高花冠,着薄衫裙如丝似绸,流畅的衣纹,如行云,似流水;胸饰少许璎珞,跃坐于金刚座上。这些都使雕像具有很好的质感,艺术感染力极强。

在窟的四壁上,还刻以奇峰怪石,云山雾海,祥云缭绕,紫竹茂密,禽飞兽驰,菩提宝树,杨柳净瓶等等,使宁静的窟中显出勃勃生机,雨季里还能听到“叮咚!叮咚!”的水声。





圆觉洞有五绝:一是光线处理;二是音响设计;三是排水工程;四是形象处理;五是开凿工艺。

光线处理

为了形成一个大厅而采用了对称列坐的形式,这就容易形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成为佛说法的场所。雕塑家调动了许多因素来塑造洞窟的神秘感(因为菩萨问法,觉行圆满后就成佛了,内容要求有这种气氛),使人觉得洞内外是两个天地。从光线设计上,把甬道略为加长以后,使洞内光线比外面就要暗一些。初入洞者因视觉不适应还有些模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视觉调整,看得就越来越清楚,给人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同时也符合了“近佛则明”教义的意境。洞前面上方开窗,使一缕光线直射问法人,这就像现代舞台上的追光一样,把进窟观众的视线引向问法人。

音响设计

在音响设计上也十分考究,在洞内,只要有一点响声如诵经,便回音不绝,让人产生佛门清净、梵音缭绕之感。另外就是音排水设计而造成的滴水声音,也变成环绕音响,让整个圆觉道场富有禅意!

排水工程

工匠在右壁上,刻着一条长卧的龙,龙身便是窟顶的排水渠道。龙头下方刻有一位高擎钵盂的老僧(普眼菩萨和弥勒菩萨之间),下雨之时,雨水从窟顶岩隙渗透下来,经龙身汇向龙头,通过龙嘴滴入老僧的钵盂内,发出“叮咚叮咚”的声响。老僧持钵的手臂是镂空的,水通过他镂空的手臂往下流,经右壁(东壁)和窟底排水道排出窟外,形成一个周密完整的排水系统。

形象处理

佛和菩萨的背景,采用了旷野的布置,山水楼台、飞禽走兽,展示出一个大干世界。佛像与菩萨像的照型与风格也是大佛湾里最细腻与线条最流畅的石窟。佛菩萨的花冠精美,面部清爽,几案简朴,衣饰华美,线条流畅,坐姿优雅。雕塑家在处理形式与内容,主题与技法,繁复与简约的对比在现代美术上高水准体现了古代的审美的最高境界。

开凿工艺

宝顶山的数千尊造像都采用摩岩石刻,即在岩石表面开凿佛像,只有圆觉道场才采用洞窟的形式。这个洞窟不是天然的,而是在一块巨大的石头上硬凿出来的。在开凿工艺上做到设计周密,施工准确,雕刻技艺全面而又精湛。这一洞窟结构复杂,造像众多,但全部是生根石头,没有一块是外面搬进来的。如没有周密的策划和严谨的施工,决难做到这一点。从技法上看,本窟内几乎是展示雕塑艺术的集大成之作。有线刻、线浮雕、高浮雕、半圆雕、镂空雕。石质是粗砂石,但12个圆觉菩萨的花冠雕刻得却是那么精美绝伦,镂空得四面透光。细处还不到一个小指头,历经800余年却完好如初。至于菩萨们的衣饰,更具有强烈的质感,俨若软缎飘垂。微风拂过,似能掀动衣纹。就连佛前的案桌,看去恍若木制。今天大伙看到的《圆觉道场》都是中国集几百年的石雕与石窟艺术精华!

因此,这《圆觉道场》的石窟造像恰似给中国的佛教石刻艺术,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宝顶山第28号:石狮

在圆觉洞的洞口外侧伏卧着一尊雄狮。它在佛教中是起着使人正心不起邪念的作用。石狮的外形比较像北狮,但是在整体形象上处于短腿形,在可爱与威猛中取中间路线。

石狮(有称麒麟)势欲搏人,踎伏于地,作怒吼状的守门石狮。狮子本是兽中之王,威猛冇敌。按《大方广狮子吼经》说:"法起如嚟为狮子吼。"这里的石狮是比喻佛法有如狮子吼一般。

石狮除了体型巨大,更加在《圆觉道场》外壁起了美化与震慑的作用。



宝顶山第27号:正觉像

这尊造像手结外缚印,头上有“平顶金刚印”,据考证,是赵智凤的老师柳本尊的成佛像。在佛头顶的两道毫光之间,刻有柳本尊的居士像。

在正觉像之右,有一通碑,名为《重修宝顶山寿圣寺碑记》。碑上追叙了大佛湾石刻的来历,简介了赵智凤的生平事迹。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直接反映赵智凤生平事迹唯一的文字资料。此碑为明洪熙元年,大足儒学教谕刘畋人所书。它是研究大佛湾石刻造像来历的一块极为重要的史料碑。

 宝顶山第26号:碑塔

该龛又称“鲁班仓”,有众多题刻,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同治年间大足知县王德嘉题写的圆润饱满的“宝顶”二字,下面是宣统年间涵若龙必飞题刻“福”、“寿”二字,中间有联曰:“敬书大福劝人质朴,触目惊心介尔景福;再书大寿劝人忠厚,人信吾言必得其寿。

宝顶题客下面有民国时期的第25龛:地母、玉皇像和清代的第24龛:老君山神像,道教祖师老子与伏虎山君同塑一窟,两边的楹联是“道祖乘牛登岸上,山君伏虎镇桥头”。

有旁边的阶梯而上就是正觉寺的入口与公交站。如果乘搭景点电瓶车,必须再次步行绕路商业街才能出景点。圆觉寺正在维修,外面已经围起围墙,没得靠近拍照。

小丁就领着大伙一起搭公交直接到停车场。公车要站满我们一车的游客,显得有点挤。但是好戏在后头,下山路上有如赛车,山路蜿蜒而下,大伙就两块钱可以体验云霄飞车感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