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11 July 2020

巴蜀印象191222(山水情系列九)-大足石刻北山佛湾北段(二)

以下为第二篇介绍北段的石刻比较著名的石刻有:

1. 第155窟:孔雀明王窟
1. 第168窟:五百罗汉窟
2. 第176窟:弥勒下生经变相窟
3. 第177龛:泗州大圣龛
4. 第180窟:十三观音变相窟
5. 第245龛:观无量寿佛经变相龛
6. 第245龛:观音地藏龛
7. 第273龛:千手观音龛
8. 第279龛:药师净土变相龛
9. 第281龛:药师净土变相龛





佛湾第155窟:孔雀明王窟

《孔雀明王窟》刻于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据《大孔雀明王经》、《佛说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而作。

窟中孔雀昂首挺立,羽尾上张如柱撑接窟顶,背负莲座。孔雀明王服饰华丽,披荷叶形短披肩,胸饰缨络,身长四臂四手,左上手托经,左下手握扇,右上手托如意珠,右下手持孔雀毛,趺跏于孔雀背负的莲台上。孔雀亭亭玉立,嘴向右偏于肩,既增加了生动性,又使孔雀细长的嘴不易断落,可谓用心良苦。孔雀双腿挺立,腿间以乱石山形为像基座,使得整组雕塑细中有粗,韵律别致,也使明王位置上升,增添了庄严气氛。孔雀的尾后翘通过主尊身后直达窟顶,并向前弯于主尊头上,形成身后的举身光,与两侧千尊不同神态的小佛像一起对主尊形成拱卫之态,营造出万众瞩目的宏伟气势。

窟中三壁为千佛,千余尊浅雕小佛像形体细小,左右壁分刻13层,排列整齐密集。佛经说世界经历了庄严劫、贤劫、星宿劫、三劫,每劫都有千人成佛,而且各有名号。千佛面相、手势、衣式、坐姿各异,造型玲珑小巧,生动别致,且密布的千佛与雄伟的孔雀相互辉映,使窟内的造像气氛热烈而主次分明。

孔雀明王又名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创始人旃陀罗笈多之孙。他统一了全印度,大力扶植佛教,并立为国教。他在佛教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后来佛教徒将其敬为明王——菩萨。

窟内题记表明此窟为宋代昌州匠师伏元俊、伏世能父子镌刻。




佛湾第168窟:五百罗汉窟

《五百罗汉窟》刻于宋代。窟室为方形平顶,后壁已成空龛。左右二壁石垠横隔各刻六排阿罗汉像 ,计有532身。罗汉皆为坐式,他们或跷脚,或侧坐,或偏头侧耳,或撑腰抚头,面目怡然,自得潇洒,各具神韵。

阿罗汉,意译应供,是小乘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称其能杀尽一切烦恼之贼;应受众生供养;无生,不受生死轮回。关于五百罗汉,一说是参加佛教第一或第四结集的五百罗汉比丘,一说是常随释迦听法布道的五百弟子。印度没有五百罗汉造像,中国也是宋代才开始出现的。

窟中是一座用条石、石板砌成的石塔,称为西域禅师坐化塔。塔身铭文记载,“禅师不知何许人也,从西域而来。”禅师云游了许多名胜古刹,来到北山,他有感于此地妙像庄严,风景绝佳,决定在此定居下来,攻读经书。禅师高鼻深目、梵相胡貌且不通汉语。一日夜里与醉汉发生争执。醉汉抢走了禅师的束衣袋,禅师愤急,痛不欲生。原来,禅师的衣袋中装有一种碎石,据说将此石泡水喝下,就不饥不渴。现在碎石没了,禅师遂萌发了仙去之志,坐化于此。地方和尚和居士捐资督工造了这座坐化塔,以作纪念。




佛湾第176窟:弥勒下生经变相窟

《弥勒下生经变相窟》刻于宋靖康元年(公元1125年)。据《弥勒下生经》镌作。

窟正壁刻弥勒佛,眼观鼻、鼻观心,凝神入定,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弥勒背靠龙头椅,头顶上方悬七宝盖,宝盖两侧各刻一上身裸露、轻盈飞翔、动姿优美的飞天。。佛左右侍立阿难,迦叶,皆身著袈裟。窟左右壁分三层造像有选择地表现弥勒降生、出家、成道、转法轮、度人等情节内容。左右壁刻经变中的菩萨、文臣武将、男女居士及各式人物等像。

《弥勒下生经》是说弥勒从出生到成佛的过程。弥勒生于翅头末城,常思出家,国王儴佉赠他七宝塔留用。弥勒将七宝塔转送给了众婆罗门,婆罗门将琉璃、玛瑙、黄金、白玉等造就的宝塔拆而分之。弥勒越加感到人欲致患甚多,立愿出家,经过修行,成了“未来的佛”。

据佛经描述,弥勒佛居住的弥勒净土极为美好,毫光四起,永无黑暗,土地平坦,金银堆聚;人心慈善,恭敬和顺;树上生衣,庄稼一种七收,用功少,收获多;世事太平,处处是一派歌舞升平,且人皆四万八千岁,命终之时,自己走进坟墓。窟左右壁还描述了儴佉国王及其女舍弥婆帝率众生听佛说法,舍宅出家得情景。




佛湾第177龛:泗州大圣龛

《泗州大圣》也凿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龛内正壁刻泗州和尚,左右壁刻志公、万回等僧人像。泗州大圣头戴风帽,面容慈祥,一副完完全全的中国气象,其背后为弟子木叉和慧俨,一人端净瓶,一人持禅杖。泗州等僧人作为圣僧崇拜,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重要代表。泗州大圣传说是观音菩萨的中国化身,也称“僧伽大师”,坐于方台之上,身前围弧形几架。

据北宋僧人释赞宁所撰《宋高僧传·唐泗州普光王寺僧伽传》记载,僧伽自称西域何国人,故以何为姓。据说唐代的观音像即以僧伽容貌为模本,所以多为男相,以后才演变为女相。志公为南北朝齐梁间高僧,一生屡现神异。万回为唐代僧人,民间俗传为团圆欢喜之神。把泗州等中国僧人作为圣僧崇拜,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重要标志。



佛湾第180窟:十三观音变相窟

刻于北宋政和六年至宣和四年(1116-1122年)。

窟正中刻圣观音,圣观音左右侧各立六身观音,合称十三观音。两侧十二身观音皆戴冠著袍,衣饰厚重繁复,于堂皇富丽中具静穆庄重。圣观音是观音的总称。两侧十二身观音从所持的器物判断,主要有持钵观音、不空绢索观音、竹篮观音、玉印观音、净瓶观音、如意珠观音、数珠手观音等。个个身材修长,赤足立于圣洁的莲朵之上,好似十二位美女,造像神奇。

圣观音头戴富丽宝冠,上着天衣,下着长裙,袒露右臂,膝饰珠串;左手撑台,右手抚膝,盘左腿,右腿曲翘,呈游戏坐式坐于束腰高方座之上。左右观音皆头戴花冠,身着天衣,胸部及膝下饰刻璎珞。观音面部恬静,仪容清秀,有的双眼平睁似笑,有皱眉似愁,有的扬眉动目,有的慈容可亲,有的低眉垂目,有的静虑深思,个个身材修长,赤足立于圣洁的莲朵之上,好似十二位美女,造像神奇。





佛湾第245龛:观无量寿佛经变相龛

《观无量寿佛经变相龛》刻于晚唐,主要是根据净土三经《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雕刻而成。

龛正中刻阿弥陀佛,螺髻金身,善跏趺坐,整个身躯置于浑圆的背光之中;左为观音,右为大势至菩萨,皆宝冠缯衣,肃穆庄严。三像合称“西方三圣”,他们的职能是主宰西方净土,接引众生往生净土。

龛上部及顶部通过神话般的描述,展现了佛经中梦幻般的西方极乐净土美景:四道无量毫光横贯龛顶,净土世界被照耀得通明辉煌,永无黑暗。三圣身后,宝盖香花,精美异常,众生在廊宇之间、筵席之首、扶拦之处或漫游,或观望,或游戏,均以佛为师,以菩萨为友,和睦亲善,呈现出一派“西方净土七重栏,七宝庄严数百斑,琉璃作地黄金色,诸天楼阁与天连”的美景。“三圣”上方,七宝楼阁巍峨屹立,亭台廊榭错落有致,栅栏曲曲同达下界,左右壁之八功德池池水味甘色美、可以解除人们的饥馑温疫。殿、台、廊、栏四周林木茂盛,白花争艳,雀鸟齐鸣,祥云朵朵漂浮上空,彩云飘舞,诸般乐器,悬于虚空,不鼓自鸣;又有飞天起舞,青鸟翱翔,预示着净土成员整天都生活在音乐舞蹈,鸟语花香之中。除了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外,还具备清新,优雅的环境。众生没有任何痛苦与烦恼,自由自在,永远快乐幸福。

“三圣”下方,刻有“三品九生”的内容。所谓“三品九生”是佛教把进入天国的人按其行善积德的多少和智慧的差异,分为上、中、下“三品”;每一品再分成上、中、下“三生”,这就叫“三品九生”。在佛教看来各品进入极乐世界的条件和待遇都不一样,特别是下品须经过若干亿年修行才能荷花化身,高雅圣洁,不染红尘。因此,“三品九生”图像里刻有很多莲花童子,姿态各异,活泼可爱,增添了勃勃生机。

龛最下部及两侧龛沿分别刻出因果业报的“未生怨”故事和往生净土的“十六观法”。

“未生怨”故事和“十六观法”是配合“西方极乐世界”展开的说教,告诉人们把心思集于一处,排除诸般杂念,真心去想西方修行方法,便能往生净土。

全龛造像布局严谨,构图饱满,人物多达530余尊,小者不盈寸,但刻得栩栩如生。天上人间浑然一体极富神话色彩,表现场景繁多展示器物丰富,在表现手法方面高雕、浅雕、镂空诸般技法并用;且透视法则正确,层次分明,空间感极强;这些都充分展示了唐代雕刻的高超技艺。同时此作品为研究唐代乐器、建筑、服饰、舞蹈等方面提示了重要形象资料。特别是其中高度写实的殿宇和楼阁,为我们保存了非常宝贵的唐末建筑信息。全龛造像雕工精湛,构思巧妙,布局严谨,确实不负“晚唐最为精美的作品”的评价。

“观无量寿佛经变相龛”凿于唐末,龛内以“西方三圣”和众多的经幢和楼阁为中心,上部雕“净土”盛景,下部雕“三品九生”及“未生怨”等经变故事,左右凿“十六观”。所谓“三品九生”,是佛教把进入天国的人按其行善积德的多少和智慧的差异,分为上、中、下三品,每一品再分成上、中、下三生。该龛规模虽然不大,但在有限的空间里纳入了丰富的内容,且层次清晰,环环相扣,把主像和背景完全融合在一起。




佛湾第253龛:观音地藏龛

《观音地藏龛》刻像48尊,刻于五代(907-960年)。正壁并立观音和地藏,面若唐貌,身似宋刻,左右壁祥云内浮雕十王、两司,造像反映了有唐至宋的过度风格。

龛内并立观音菩萨像和地藏菩萨像,左右两壁祥云内浮雕十王和两司。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为什么会同龛,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因为按照佛教教义来说,这两位菩萨本不该并列出现在同一场所。但据有关学者考证,大同龙门石窟、邯郸响堂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有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同龛并列的情况,而尤以四川、重庆一带此类情况最多。这种情况的出现,一般认为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表现,造像者已经不拘泥于佛教教义的一些定式,而是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塑造出自己内心的神以及神于神的关系。观音菩萨从男身到女相即是一个相关例证。该龛的两尊主像面如唐貌、身似宋刻,反映了五代造像上接唐风、下启宋韵的风格特点。



佛湾第273龛:千手观音龛

《千手观音龛》雕刻于前、后蜀期间(公元902年—965年)。观音跏趺坐于金刚座上,足踏双莲。头戴化佛冠,背有身光。身光内圈浅刻多手以示千手。肩上两手于头顶合托一尊化佛,胸前两手合十,其下两手于腹部施禅定印,其余各手分持法器。座下左右各刻一跪地瘦骨嶙峋的托钵人像与小鬼,为千手观音经变中“七宝施贫儿,甘露施饿鬼”。门楣上刻十方佛,龛门左侧内立一女侍者,双手捧盘;右侧有一波斯仙,拄杖。



佛湾第279龛:药师净土变相龛

《药师净土变相龛》刻于后蜀广政十七年(954年)。龛左刻陀罗尼经幢,右刻药师佛及日光、月光菩萨。主尊药师佛居中,双手不持物,作说法印,头上悬覆莲华盖,华盖左右有不鼓自鸣的琵琶、箜篌等。背后的弟子持锡杖,两侧的日、月照菩萨手托药钵。座下并列十二神王,神王以下寥寥几处莲叶荷花,代表净土世界。

佛湾第281龛:药师净土变相龛

《药师净土变相龛》刻于后蜀广政十七年(公元954年),据《药师经》所刻。龛左刻陀罗尼经幢。

药师净土是药师佛主持的东方极乐世界,药师佛是东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龛正壁中刻药师佛,头戴披风,身着通肩圆领袈裟,左手抚膝,右手置胸前(已残),双手不持物,作说法印,头上悬覆莲华盖,华盖左右有不鼓自鸣的琵琶、箜篌等,脚踏莲花,坐金刚莲座上,身后饰火焰光环。左为日光菩萨,全称日光遍照菩萨;右为月光菩萨,全称月光遍照菩萨;是药师佛身边的两大协侍菩萨。三像合称“东方三圣”。

三圣座下为十二药叉神将。药叉是佛教护法神,主要特点是行动敏捷。这些药叉皆顶盔贯甲,双手于胸前拄剑,脚踏祥云,显得剽焊威武。

佛经说,只要人们信仰东方药师,就可避免当世各种灾难。药师佛曾发下十二大誓愿,令众生摆脱天魔外道纠缠,解众生各种横难,使众生饥渴时得上食,贫乏无衣者得妙衣等。正因为信仰药师佛有诸多庇佑,所以历来僧俗两道对药师佛的信仰特别盛行。

该龛造像刀法洗炼形象质朴,薄衣贴体颇具唐风,仪容秀丽又似宋刻。





就这几小时,大伙已经被风格不同的大足宝顶山与北山石刻震撼了。这也正式结束了大足的探秘。从佛湾还是需要沿着阶梯往下走回停车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