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5 September 2011

东方的四季音画-《春、夏、秋、冬》

卢亮辉亲笔签名的"春夏秋冬"(签于2005年6月11日,槟)
卢亮辉作品集-《春、夏、秋、冬》
编号: HRP7235-2
演奏: 高雄市立国乐团
指挥: 胡炳旭

曲目 :
[1] 春 10:37
[2] 夏 11:56
[3] 秋 11:06
[4] 冬 13:07
[5] 童年的回忆 9:46
[6] 闹花灯 9:38
[7] 节庆欢舞 7:24

说到华乐, 很多人都说听不懂. 很多乐曲的历史包袱, 儿女情愁和太浓的地方味道都是很高的门槛, 让许多对中国历史, 文化不大认识的音乐爱好者望而生畏.

但是2001年录制的 “卢亮辉作品集-春夏秋冬” 却打破了以上的框框, 让欣赏华乐不在那么沉重. 轻松与容易理解的作品让很多人开始对华乐着迷.

“春"

“春" 是卢亮辉在1979年1月26日完成的以 "四季" 为主题所创作的第一个华乐作品. 乐曲没有任何的民歌旋律, 但两个简单的旋律透过不同的乐器配搭, 呈现出来的是春天明媚的气象. 作者在总谱上标明了乐曲的三个乐段: 第一部份 "春晨", 第二部份 "春游" 和第三部份 "春颂" 是典型的 "慢-快-慢" 结构. 虽然没有民歌的影子, 但乐曲的东方味道很浓, 讲不出是那里的春天.

作曲家在乐曲开始的时候用弦乐长音颤弓方式来描绘出天刚破晓, 万物苏醒的景象, 然后由古筝和扬琴以流水般的音韵引出春天的第一主题. 第一主题由笙, 弦乐, 唢呐等乐器奏出, 乐器层层叠进, 同样的主题旋律透过合音与乐器衬托奏出了春天嫩芽初茂,大地回春的景色. 当群鸟春鸣后, 木琴, 弹拔与笛子的跳跃节奏象征着小孩门穿梭在丛林里, 嬉戏游玩的情景. 紧接着乐曲专到了第三部份「春颂」以宽板再现了. 第一主题, 大自然已经长出了万紫千红的迎春花, 绿油油的田野是大地经过一般严寒后再次复活过来了.

笔者在2005年三月尾到北京游玩, 当到达时候北京的树木都光秃秃的, 几天后嫩芽开始长出,原来大地回春是那么令人雀跃. 这首乐曲的出现把我脑海里的北京记忆从新的从我的脑海中发掘出来.

“夏"

“夏" 是卢亮辉继 "春" 之后, 第二首以 "四季" 为主题乐队作品. 乐曲于1980年5月16日完成. 乐曲承续了 "春" 的写作手法, 以景和情为音乐主轴的三段落结构.

作曲家在乐曲开始的时候用很多不协和音来带出炎热夏日, 大地龟裂的情景. 当听这段音乐时, 音乐节奏很容易让听众产生焦虑, 不安和烦燥的心情.接着中胡的急板象征乌云密布着大地, 乐队的全奏把雷声, 狂风与暴雨来侵袭这片大地. 被雨水洗礼后, 灿烂的阳光照耀在绿油油的农田,溪水缓缓流向河里, 大地有恢复了以往的生气.

生活在赤道国家的人永远不会了解四季的夏天是比大吗的热更惊人. 笔者在日本度过几次的夏天. 八月的日本处于盛夏, 他们的热是伴随着很高的湿度, 那些汗流了是不会干的, 风好象是失踪般. 最好和最糟都是在台风来临时, 好是大地凉爽, 糟的是些风和雨的量是在大马所看不到的.所以生活在大马的人是那么的幸福啊!

“秋"

“秋" 是作曲家于1982年7月23日在香港创作完成, 1986年时作了局部修改.

“春" 是用了行板来表现万物复苏. “夏" 用了急板来模拟狂风暴雨. 所以作者在写 "秋" 的时候则用了慢板和小调的调式来表现秋风瑟瑟,落叶飘零的情景, 增添了人们对秋天的惆怅.

乐曲从引子开始用颤音琴, 弹拨乐的拨弦, 弦乐的颤弓与低音大笛来营造出秋风瑟瑟, 落叶飘零的情景. 然后弦乐奏出一段冷漠与忧伤的第一主题音乐. 在乐队的渐强音调后, 笙单独奏出了第一主题,象是秋天里一个人单独徘徊在布满落叶的小路……接着乐曲进入富舞蹈性的第二主题.在笛子与管子的对奏, 笙与弦乐, 弦乐与笛子到乐队全奏象征着一个舞着单独在落叶中舞着身子诉说着自己的人生. 高潮后, 乐曲进入第三部份, 第一段的主题音乐再现, 但是它没了忧伤, 只是在情感上增添了无奈……

“秋" 是 ”四季” 里最扣人心弦的乐曲. 它成功把秋天的心情全用音乐来描绘. 笔者第一次去日本公干也是在秋天, 那时独自走在布满落叶的湖边人行道上, 的心情和乐曲描述的一样.但是笔者第一次听 "秋" 时候是有关乃忠指挥同乐团的CD”秋", 觉得老关的指挥比胡炳旭扣人心弦,在感情与音色的处理上比较出色.

“冬"

“冬" 是卢亮辉以 "四季" 的最后一个华乐作品, 于1984年8月29日完成. 乐曲的写法与 "春", "夏" 和 "秋" 不一样, 速度的处理改为 "快-满-快" .单看乐曲标题, 笔者以为音乐应该描写冬天的寒冷与万物冬眠的感觉,但 "冬" 竟然是热闹异常, 是 "春夏秋冬" 里最欢快的乐章.

乐曲的引子一弦乐的跳跃音调为背景,配合笛子与弹拨的竞奏描写白雪飘扬的绚丽场面. 接着乐队的全奏带出了音乐的第一主题. 天降瑞雪, 巍巍的高山一下全有褐转白, 人们纷纷嘻戏在白色大地,如一部欢快的 " 冬日进行曲" . 慢板描绘了冬天的严寒为人们带来了不便,白雪覆盖的大地是那么寸步难行啊!

慢板后就是展开部胡琴的对奏, 笙与笛子的独奏象是银色世界之下, 一股很强的生命力正在酝酿着, 期待着不远的春天再度出发, 锭放美丽的生命乐章. 乐曲从回第一主题, 人们载歌载舞的享受着冬天的悠闲, 更期盼着春天的降临.

2009年的冬天, 我在北京与东京度过了冬天. 在北京的第二天,白雪纷飞, 心情即兴奋又担心, 因为白雪覆盖的皇城分外美丽, 但雪越下越大时候就会造成不便, 地上结冰时更加路难行. 最可怕的是溶雪时大地会异常的寒冷, 那寒彻骨的感觉是永世难忘.

从 "春", “夏", "秋" 到 "冬" , 我原先最喜欢 "春", 但现在四首都喜欢因为各有精彩. "春" 的活泼可爱, "夏" 的烦躁郁闷, “秋"的孤独惆怅和 "冬"的生生不熄就是一部美丽的交响音画.

“童年的回忆"

“童年的回忆" 首演于1991年12月28日,又台湾文建会委托作曲. 卢亮辉在乐曲中写了自己的童年,由于他是印尼华侨,高中以前都是在印尼度过, 所以他的童年没有传统戏曲的影子. 简单的主旋律加上和谐的配器, 音乐很容易把人带进童年的情境中.

当钢片琴轻轻的响起, 慈祥的妈妈就在床旁哄着她的心肝宝贝进入梦乡. 慢慢的, 歌谣式的第一主题由胡琴, 吹管, 弹拨与唢呐等各乐部渐序加入奏出了天真无邪的童年生活. 接着转调进入快板,富有跳跃感的笛子与弹拨带出第二主题, 象征着小童进入了幼儿远, 蹦蹦跳跳的小孩在里面嬉戏的快乐童年.接着乐曲转入进行曲般的第三主题, 琵琶, 小军鼓, 低音大鼓的操步音调来带出乐队的全奏, 让笔者回忆起小学时候在制服团体操练的欢乐时光.

第三主题后乐曲回到富有跳跃感的第二主题, 表现出小时后与玩伴游戏的欢愉气氛.那时候笔者常常与邻居们一起到邱氏宗祠 (现在称Khoo Kongsi) 的石阶当成滑板的情景. 最后, 笙再现第一主题,淡淡的音乐象是童年的回味………

以上的五首乐曲已经值回票价了, 虽然乐曲已经诞生三十年, 但是它仍然流行到今天. ”春夏秋冬”的诞生也改写了华乐的命运因为它有着西洋交响乐的和谐, 东方的意境, 不拘于任何传统音乐的美丽的旋律.
卢亮辉

作曲家卢亮辉是印尼华侨, 祖籍福建省永定县.高中时回中国求学, 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 1973年移居香港,并于 1977年受聘于香港中乐团为全职团员. 那时候基于香港中乐团的首任音乐总监吴大江为乐团演出曲目短缺而开始委约新作品, 卢亮辉为香港中乐团创作了不少的大型合奏作品,如 "春夏秋冬", “酒歌", “闹花灯" 等. 1986年移居台湾后曾落难以抄分谱为生.1987年才在翁自德的协助下出任中国文化大学中国音乐学系助理教授, 才能全心全意投入华乐的创作.

卢亮辉经过东南亚,中国, 香港与台湾的大起大落对他的写作有很大的影响.每个时期的作品都有不同的风格. 从早期向往美好生活的 "春夏秋冬"到近期的 “宫商角徵羽", “童年的回忆", “喜怒哀乐", “贵妃情” 都是他人生的写照. 由于卢亮辉的童年是在印尼度过, 他的作品里鲜少有传统戏曲的影响, 反而西洋乐的影响更加突出. 卢亮辉曾于2005年到槟岛出席自己的作品音乐会,使笔者可以与他交流.卢亮辉并没有音乐家的架子, 他待人亲切, 期望可以再见到他.

高雄市立国乐团与胡炳旭的合作擦出美丽的火花.乐队的音色和谐尤其以唢呐的音色最美丽, 音准与音长的控制恰到好处,是关乃忠离任后高雄市立国乐团最华丽的录音.

胡炳旭在处理方面让每首乐曲一气呵成,乐曲的速度处理流畅,尤其在快板方面更引人入胜. 胡炳旭自从辞掉新加玻华乐团音乐总监后,就从录音王国里消失了.但是 "春夏秋冬"证明了胡炳旭的处理仍然保持他的水准,比起新加玻华乐团的”东南西北新”( 胡炳旭离任前与新加玻华乐团的最后一张唱片),”春夏秋冬”更胜一筹.

如果阁下不想听太传统的音乐,”春夏秋冬”就非常适合您. 买一片当是华乐入门吧!

1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