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8 March 2015

听黄志方作曲的琵琶与管乐团协奏曲《源》有感

琵琶协奏曲从《草原小姐妹》,《花木兰》开始就从不间断过。大约熟悉琵琶的爱好者都对琵琶与大型民乐队,交相响团,弦乐团等都不会感到陌生。但是《源》这首乐曲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台湾作曲家黄志方先生作曲了第一首琵琶与西洋管乐团的琵琶协奏曲。

身为第一首的实验性作品对作曲家,指挥家与独奏者都是非常那个大的挑战。除了前无参考,也对于完全不同类型,音色与发生原理的乐器的混合音响业只是纸上谈兵。

youtube 上的录影听到的第一个印象就是乐曲具有浓厚的中国味道。但是仔细的听又发现了很多必须细修的片段。

作曲家黄志芳尝试运用琵琶与管乐来描述客家人对台湾的贡献,这是作曲家的第一次,但是肯定不是最后一次。其实管乐团天生就是大嗓子,几个乐器就足以盖掉琵琶的声音。但是在琵琶与管乐团协奏曲《源》里面,我们看到了作曲家,指挥与独奏都非常努力的去避免这个状况。

第一乐章:「篳路蓝缕」描述先民刻苦耐劳的硬颈精神,过海开垦,与自然搏斗的壮阔景。从一开始的乐队过门已经是把管乐团的强大声势给表现了。

0027的琵琶过门反而有点多余。这里有很强的《草原小姐妹》的感觉但是与接下来的主旋律却有点格格不入。但是这部分可以移到其它的段落应为他描述了那大自然的破坏与摧残。
0100的乐队反而非常华丽,但是笔者觉得管钟的运用反而不是那么恰当,原因就是琵琶与管钟都是属于音色独特的乐器,所以管钟的运用反而有喧宾夺主。建议这里可以运用铝片琴等融合的音色,又可以加强乐队的韵味。

0127琵琶一出来就是那么美丽的中国味道。旋律写的非常美。唯一可以再改进的就是琵琶技巧的运用如左手的按弦,推弦,滑弦等技巧,右手可以减少轮指,摇指的运用,反而在旋律上增加副点,运用琵琶在副点与按弦的技巧结合,让旋律更加深入观众的脑海。少了轮指的运用反而可以强化的主题需要的“刻苦耐劳”的感觉。

0200乐队与琵琶的处理非常好。

0220管乐的低音很美,唯一的问题是木鱼的音色有点格格不入,可能可以试一试改称比较高音的传统木鱼(录音听起来有点像是乐队用的四方木鱼),但是锣的运用却恰到好处。

0246琵琶的致命伤就使低音区的轮指/摇指,这其实是琵琶先天的缺点。但是在这个乐段暴露了琵琶的先天缺陷,所以只弹一个音,然后好象古琴般的加入一些泛音让琵琶表现出《空》的感觉。

0321速度可以再快一些,让气氛更加紧张。

0330速度可以再快,尤其是琵琶的旋律(4分音符)可以改为8分音符,一扣着听众的情绪。这里的木鱼如果以较高音的梆子代替反而可以让乐句更加紧张。

0350由于客家人士没有传统戏曲,反而只有上山歌德习惯,所以这一段中打得运用有点奇怪,如果要用打击乐,可以参照潮州剧的打击乐器。

0356这里从管乐的低音开始,慢慢加入乐器,然后把气氛推高的做法非常好,唯一可以再要求的是每个音的音头(加强)可以延续之前的紧张气氛现在乐队太粘了。

0417乐队突然断了音让笔者以为乐章已经完了。建议在这里加入定音鼓低音大鼓的sfp然后渐强的轮奏带出下个乐段。

0442的琵琶与乐队非常美,唯一可以让琵琶更突出的做法只在04500458只让琵琶独奏,乐队到了0459才进入末乐句结束这个乐章。这种留白的写法更加符合中国的哲学,让乐谱有时也像中国画那样的留白来突出主题。


第二乐章:「当年勇」,以琵琶滑奏与轮指等技巧和管乐悠­扬的对答呼应,营造村庄老人叙述著当年传奇故事的氛围。但是笔借建议如果把乐章的主题改为《话/想当年》反而更加贴切。因为乐章的感觉《勇》知识占了非常少的部分。更多的是叙事与对答。

00180021还是一样,如上个乐章讲的减少管钟的运用。

0021开始的琵琶用的轮音有点过多。如果可以减少或一单音揉弦加强韵味,就如一个老人话当年的时候,他们可能重复很多次,但是他们绝不会把每个字拉得长长的。偶尔加上泛音等的韵味技巧相一个老人讲话时偶尔会一声叹气。

0115老人家在叙述当年的经历是并不会像我们现在这样办大型讲座会办,所以乐队在这个乐章的运用必须尽量减少分量。偶尔一两个乐器孤孤单单的如一个知心朋友或孙子陪着老人家,听着老人家的故事。

0156由于琵琶在这里才开始渐快,所以先把速度放快,但是不要先扫弦,等到0207是才开始扫弦,配合乐队的丰富和音。

0235琵琶的那63连音速度必须更紧凑些来带入情绪的转换。

0242乐队的和音与音色也需要如琵琶的一样,更紧凑更亮更丰富来延续刚才琵琶的紧张情绪。

0302乐队在这需可能太满了,如果同样的改为一个乐器独奏,加强老人的孤单感,说明一些只剩下回忆。

0344琵琶的独奏与音符可以再含蓄一点,铺垫让乐队在0349才加入丰富的和音。



第三乐章:「志比山高」,这个乐章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字《志》。

0008木鱼的运用却是恰到好处,非常欣赏。

0011乐队的旋律应加强铜管乐器的和音,让乐队音色更加响亮,也让这个乐章跟前面两个乐章有很大的差别。

0035枚大问题,但是如果速度能加快就更好。

0042乐队的气口如果可以加强,就让整个士气更加高昂。

0122竖琴的运用会把乐队的3个大乐句切得太明显,不如用木琴有快渐慢来带出下一个乐句。

0128又是管钟,把它换掉成颤音琴吧!

0228的竖琴与0233的乐队的旋律突然的改变很难让乐曲很难有连贯性,不如把这两句直接删掉,直接进入0255的琵琶主旋律。

03180320的处理有切豆腐,其实是乐谱的德小缺陷,建议在这里加上副旋律让乐曲更加顺畅的连贯到下一个主题。

0400在乐曲的最后一句如能加入音色响亮的铜管乐器和声,乐曲更容易让观众觉得余音绕梁,就是最后一个音永远停留在观众的脑海里。

Jeff (Chih-Fang) Huang: Concerto for Pipa and Symphonic Wind Band “Root” 
黄志方:琵琶与管乐团协奏曲「源」
首演音乐会:桃园交响管乐团「与大师对话」音乐会
指挥:郭联昌教授
琵琶:骆昭匀老师Pipa: Luo, Chao-Yun
乐队:桃园交响管乐团
首演地点:中壢艺术馆 Jhongli, Taiwan
首演日期:Nov. 15, 2014

文化部委託创作 - 黄志方琵琶与管乐团协奏曲「源」结合传统国乐风格、现代,以及部分台湾戏曲之部分元素­来创作,颂扬客家先民开垦精神,并描绘客家庄人物与山水之美,在抒情的山歌与壮阔的客­家硬颈精神间形成了对比与辽阔的音乐想像空间。本曲分為三个乐章:

This concerto is combined both Chinese and contemporary music styles, and incorporates the elements from Taiwanese music drama, to glorify the Hakka spirits of reclamation. It also depicts the beauty of Hakka people and landscapes, to create the imaginary space of lyric mountain song and magnificent Hakka brave spirit. There are three movements as follows:


第一乐章:「篳路蓝缕」,描述先民刻苦耐劳的硬颈精神,过海开垦,与自然搏斗的壮阔景­观,特重管乐和声与琵琶独奏的表现。

Movement 1: Reclamation
It depicts the Hakka ancestors’ reclamation spirit, to struggle with Nature and the straits, to emphasize the wind band harmony and Pipa solo techniques.


第二乐章:「当年勇」,以琵琶独奏為主,透过管乐团各声部织度的变化,以及持续音与短­促节奏对比来產生飘渺的感觉,刻划抒情婉约的世界,并以琵琶滑奏与轮指等技巧和管乐悠­扬的对答呼应,营造村庄老人叙述著当年传奇故事的氛围。

Movement 2: Past Glories
This movement is focused on the Pipa solo, with the various textures and voices among wind band, to generate the ethereal situation with the contrast of sustained tones and short rhythmic patterns. The lyric and subtle world can be scribed with the Pipa glissando, tremolo, rolling, and other articulations, with the melodious response of the wind band, to build up the Hakka village atmosphere with the legendary stories telling


第三乐章:「志比山高」,乐曲结合闽客戏曲「都马调」片段,并变更节奏与曲速,灵活运­用各个声部的独奏与堆叠,辅以琵琶独奏技巧与民族风之锣鼓,在并列与并置的作曲技巧下­衬托出展现志气的决心,最后乐曲在恢宏的气势中结束。

Movement 3: The Ambition is Higher than the Mountains
The Taiwanese and Hakka “Duma Tune” segment is used with tempo and rhythm changed, with various solo voices elaboration and stacking, to support the pipa solo with Taiwanese percussion. The juxtaposition of the composition materials is to express the strong will of Hakka people, and the piece is ended in a magnificent music coda eventually.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