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7 September 2018

180901:满足,满意,惊喜-记香港中乐团《刘邦.项羽.兵马俑》新加坡巡演

钟灵中学50周年音乐会时,国荣就向笔者介绍香港中乐团的《刘邦.项羽.兵马俑》节目设计的不同,更推荐一定要去看这场音乐会。回家后,就直接买了楼下的位子。


对于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音乐厅,上一次看音乐会已经是2013年的新加坡华乐团的《Mostly Gershwin》。那时笔者坐在第三楼的观众席,居高临下,根本看不清演奏者与独唱,唯一欣慰的是声音还是非常清晰(除了弹拨有点小声)。为了弥补这个遗憾,这次就决定买了楼下的席位,听一听朋友们所说的黄金音响。

9月1日下午3点,回酒店换衣服后就直接搭巴士到嘉兴企业。原本在百胜楼的嘉兴已经搬迁到Bugis苏丹回教堂附近的金皇商业大厦(布业中心隔邻)二楼。香港中乐团的音乐会把非常多的大马华乐爱好者都聚集在新加坡,杨秀伟老的店当然也是大家聚集的一个地点。由于店里人满为患,笔者选购了一些唱片就直奔滨海音乐厅,为了就是昨晚特别与阎惠昌老师安排的签名时间。

从金皇商业大厦就有巴士直达Suntec City,经过City Link,到达滨海音乐厅。在City Link 时就看到香港中乐团的海报在墙上,兴奋得拿起手机来拍。到了音乐厅就看到江赐良老师和周凡夫老师,当然不可以放过在音乐厅前面的大大的海报前合影。


好不容易等到下午5.45,终于盼到阎老师出来,看着笔者满满的38张专辑封套,阎老师也一张张签名兼拍照,感激老师的特别安排。
签不停的回忆

特别的合照

签完38张专辑,老师也进去休息,笔者就直奔滨海艺术中心的餐厅区的Toast Box 随便的裹腹,然后就在音乐厅前等候入场。就是30分钟之别,这里就已经人山人海,很多大马的爱好者和音乐工作者都聚集一堂,为一睹香港中乐团的风采。



如果你问笔者怎么今年选择港中在新加坡的音乐会而不是新加坡华乐团?第一是笔者还没听过香港中乐团现场演奏,而新加坡华乐团的音乐会已经看了多次。第二原因是今晚的曲目设计从古到今。有民族交响的代表的彭修文作品《秦兵马俑幻想曲》,有古曲加上有非常有个性的乐队伴奏的琵琶与乐队《霸王卸甲》,有颠覆传统编曲让人耳目一新的《十面埋伏》,最后的《唐响》的新旧结合,把民族乐队声响带到另一境界的香港现代作品。如此的节目设计在香港艺术节已经引起共鸣,如今搬来新加坡再演一次,怎么不吸引人?




这角度与距离才是最理想的黄金位

进入音乐厅就是在底楼观众席后面第三排正中间。底楼的观众席设计师最前排比舞台低,然后慢慢升高。最后的五排观众席围绕半个音乐厅,高度刚好与舞台一样,虽然上面是二楼的观众席,但是却不影响声音的传递,尤其是唢呐声音直接传达。比起前面的席位更加好。

晚上7时半,观众席灯光转暗,演奏员走出舞台时,就传来热烈的掌声。首席张重雪调音后,阎惠昌一出来再度让观众沸腾。

第一首作品是彭修文的《秦兵马俑幻想曲》- 开始的音响蒙蒙怪怪的,但是第一段《军整肃,封禅遨游几时休》中间开始渐入佳境。这可能是团员不熟悉滨海音乐厅的音响,毕竟在这里排练时间不多,但是凭着团员高潮技术,很快就以技术克服了。《春闺梦,征人思妇相思苦》和《大纛悬,关山万里共雪寒》的演绎比起之前CD录音更加细腻。唢呐的声响与音色也更加有味道。唯一可以挑剔的是低管的音色少了个性,在其他曲很好,但是在《秦兵马俑幻想曲》就显得少了味道。唢呐的最高音域因乐器局限显得有点薄,但其他的都非常好。

(照片来自香港中乐团面子书)
第二首作品是沈浩初传谱,林石城整理,关廼忠编曲的琵琶与乐队《霸王卸甲》,由琵琶首席张莹担任独奏。张莹的琵琶技术非常好,台风到位不浮夸,扫弦不会太爆,弹弦韵味十足。指挥在处理乐队时充分的把关廼忠和音风格表现出来,乐句间的连贯性非常好,比起网络上的同版本录音的演奏好千千万万倍。

(照片来自香港中乐团面子书)
第三首为新版的《十面埋伏》。原本是由白族女作曲家李沧桑和四人中国传统乐团“中国喜鹊”改编的传统琵琶曲《十面埋伏》 给琵琶、笙、吉他、大提琴和管弦乐团的特别版本。经过周熙杰编配给革胡、琵琶、笙、大阮与民族乐队。这首作品与原本的琵琶独奏相比的确达到了令人眼前一亮,就在音乐会前,笔者已经听了无数次的吴蛮(琵琶)、吴彤(笙)、刘麟(吉他)、马友友(大提琴)、Harth-Bedoya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录音,早已经被这首保留传统结构又同时发挥四件中西乐器的编配所吸引。音乐的再创作更巧妙地运用不同的主奏乐器把原曲十二个段落发挥的淋漓尽致。与民族乐队惯用的刘文金的乐队版《十面埋伏》相比,李沧桑的版本更跳出了传统枷锁,让观众耳目一新。

今天《十面埋伏》的主奏乐器稍微有些改变,大提琴改为革胡,吉他改为大阮。从主奏乐器的改变来看,大提琴改为革胡适加分在音色,革胡的厚和皮革的音色在中国味道上跟更加贴近民族乐队(大提琴的音色比较扁)。但是吉他改为大阮后反而比较沉,少了吉他的清脆,如果用中阮会更好吗?(欢迎大家讨论)

《十面埋伏》的超棒民乐配器,比起原版的录音更好听。乐队声响更华丽丰富,配器完全跳出西洋管弦乐团的框框。董晓露(革胡),张莹(琵琶),陈奕潍(笙),冯彦霖(大阮)的演绎也非常棒,如果闭起眼睛还以为是录音。

(照片来自香港中乐团面子书)
(照片来自香港中乐团面子书)


节目单上最后乐曲是香港年轻作曲家伍卓贤的《唐响》。上一次听伍卓贤的作品是在新加坡华乐团的《挥洒青春》音乐会演奏的笙协奏曲《七月》,来自香港的笙演奏家郑浩筠的演奏与作曲家的手笔让笔者刮目相看。

160819新加坡华乐团《挥洒青春》音乐会

今天伍卓贤的《唐响》可说是现代作品里的佳作,新的构思,现代的节奏又巧妙加入《月儿高》旋律,但不会让听众觉得唐突。感觉上这种现代中有古老精髓的结合体才是香港的面貌。看了网上的介绍,原来第一版本加入了电子吉他,但是今天的版本却没有。乐队配齐上呈现了每个乐器最美的音色,看得出作曲家对民族乐器的了解非比一般。

音乐会前,笔者也在网上听了另一个业余乐团演奏的《唐响》,但是支离破碎的乐段让笔者感到非常担心。可是今晚的演出却没这问题,反而让笔者觉得是一首非常成功的作品。指挥处理严谨,乐队各个乐器在乐师的高潮技术下,一气呵成地把十多分钟的作品在毫无冷场下奏完。最后一段是乐队哼唱然后观众接着哼唱“天下大同”旋律,更把观众带入音乐演奏里。全场几千人顿时把音乐厅变成一个非常大的环绕音响。
(照片来自香港中乐团面子书)

(照片来自香港中乐团面子书)

(照片来自香港中乐团面子书)

(照片来自香港中乐团面子书)
乐曲一结束,观众的掌声不绝,然后乐队加演《广东音乐联奏》和耳熟能详的《香港电视剧主题曲联奏》的最后两首《世间始终你好》(射雕英雄传-华山论剑)和《陆小凤》。观众更在阎惠昌的带领下与乐队同喊 huh ha更把现场气氛炒到最高点。终于在会后一声的huh ha结束了那么精彩的音乐会。
(照片来自香港中乐团面子书)
音乐结束后,音乐厅外的大海报下有主办签名会。长长的人龙为了就是得到阎总监与独奏者的签名。笔者除了签节目小册子,当然不可以放过刚刚买的阎惠昌个人小型作品集《云》和《月》,还有香港中乐团的《庆祝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二十周年-香港中乐团中国内地巡演》的双CD,《克拉勒国际音乐节》的DVD与CD套装和杨伟杰编辑的《中乐无疆界─国际作曲家高峰会论文集》。
(照片来自香港中乐团面子书)

(照片来自香港中乐团面子书)

整体上今天的乐队与独奏都非常“棒”,乐器间的融合性非常强,情感表现也到位,小而细腻,大而不爆。胡琴音色细腻统一,大声时响亮浑厚又不爆,小声时却如小提琴般优美。低音用革胡少了板的音色,皮革共鸣让音色更接近胡琴。弹拨乐颗粒性美,又能控制音色兼容在线条乐器(吹管拉弦)。整个管乐的音色,融合都达到了无可挑剔的地步。

感恩国荣的推荐,笔者才有机会一睹香港中乐团与阎惠昌的风采。更感谢阎惠昌老师在百忙中抽空来帮笔者签名。


香港中乐团:刘邦.项羽.兵马俑
 日期/时间:1/9/2018(六)晚上 7:30
地点: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音乐厅
指挥/艺术指导:阎惠昌
领奏/独奏:
  环保革胡:董晓露
  琵琶:张莹
  笙:陈奕潍 
  大阮:冯彦霖

节目:

《幻想曲 秦•兵马俑》(1984) 彭修文曲

琵琶与乐队《霸王卸甲》 古曲 沈浩初传谱 林石城整理 关廼忠编曲(1980-89)
琵琶:张莹 

革胡、琵琶、笙、大阮与乐队《十面埋伏》(2006) 古曲 李沧桑、中国喜鹊改编 周熙杰中乐队编配
环保革胡:董晓露 琵琶:张莹 笙:陈奕潍 大阮:冯彦霖

《唐响》(2016) 伍卓贤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