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2 October 2011

浅谈第二二胡协奏曲《追梦京华》

说起第二二胡协奏曲《追梦京华》,就要从唱片说起。当于红梅与中国交响乐团的第二张专辑出来时候恰好奕凯从北京回槟,他就顺便带了回来给我。一听之下,惊为天籁之音。原来二胡户可以那么抒情。由关乃忠作曲的《追梦京华》完全抛弃了传统二胡的“悲”,代以替之的是甜美的音色与舒畅的旋律让四个乐章有如音画般呈现出了北京的春夏秋冬。

关乃忠在写第一二胡协奏曲的时候是1987年,相隔16年后,老关又写出了那么优美与新颖的第二部二胡协奏曲《追梦京华》。从以前的二胡协奏曲曲目如《新婚别》,《长城随想》,《红梅随想曲》等,都属于比较悲壮的音乐。所以《追梦京华》的出现改写了二胡协奏曲的历史,把听众都带入了甜美清新的新境界。

《追梦京华》原本是由中央民族乐团委约老关为于红梅写的二胡与民乐队作品,但是团长突然被调职。原本老关以为这手作品不需要继续写了,那知道团长就是被调职到国家交响乐团,所以就变为二胡与交响乐的协奏曲。虽然老关解释作品不是特别为于红梅特别设计,但是是为她而写的,是以一个年轻人的眼睛来诠示几十年前的老北京。就在刚写完第二乐章的时候,于红梅打电话要求关乃忠写得难一点,所以第三乐章的快板就是以一弓奏出飞快的音符,但是又很要求保留二胡的金属音色与蛇皮的音色以模仿三弦在弹奏“单弦”的味道。

《追梦京华》是以四乐章的协奏形式写成,描绘了老北京的四季风情,由《闹春》,《夏夜》,《金秋》与《除夕》组成。它是老关年少时的记忆,也是关老师对老北京的缅怀。一本《留梦集》(由张中行著作,已记录对北京过去的记忆),一本德文版的《老北京风情画》更让老关对老北京怀念不已,所以在加拿大的他就写出了那么特别的《追梦京华》。当年关乃忠住在北京时候不曾去缅怀垂手可得的老北京,但是在国外漂泊多年的他,开始去欣赏原本的自我。他解释说;“一个青花瓷杯就是中国,在里面的人不会欣赏自己拥有的东西,因为里面看到的是浮躁的白色而已;当人在外国,看到的是美丽的青花图案。”这已经点出了作曲家等到2003年才写出了那么京味浓郁的曲子的原因。

虽然说《追梦京华》是以四乐章的协奏形式写成,但是它不被传统的协奏曲曲式所约束。就像一座建筑,如果被传统的格局限制,它就不能有新创意,但是如果天马行空的话,它又会格格不入。除了格局外,细节的雕塑也不可过于复杂。所以老关的作品都是寻求在大的曲式与小的雕塑上取得平衡,让作品听起来不会那么郁闷,又在小处制造各种的惊喜。

1、第一乐章《闹春》 8:30
二胡的定弦音恰是漫不经心的走在那迎春花与小桃红盛开的北京公园里,是寒冬过后就是温暖的春天,花草树木都以欣欣向荣的嫩牙象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散漫的长音过后就是二胡奏出的第一主题音乐。各段落在二胡的高低音之间滑行,于人懒洋洋的,但又如充满希望的感觉。乐队更运用了竖琴与木管乐的轻巧的节奏,配以弦乐的长音,营造出轻快活泼的春早景色。各种花草树木齐争艳,老关把音乐中把这个「闹」字解释为严冬过后,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新生景象。第二段主题采用了一些京韵大鼓的素材,以12/8的节奏,但是又加了许多的休止符和延长音(从乐谱上看到),使得二胡的重音被延长到下一个小节。这种写法将乐队与二胡的重音互相避开,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老关运用了相声大师贾宝林的著名段子《改行》,但他把原本四小节的京韵大鼓三弦过门音乐拆开,加入了很多小节余加花,所以很多听众听起来都不觉得像。老关巧妙的避开了二胡音色的不融合缺点,避免在与乐队竞奏时暴露出来,取而代之的是优美的旋律。

2、第二乐章《夏夜》 9:50
春耕已过,秋收未到,夏日炎炎的北京最好就是到北海公园泛舟。老关学生时代由于冷气还没普及,人们习惯到公园避暑。那时北海公园的湖面开满荷花,学生们就泛舟穿越荷叶群,水珠在荷叶上再阳光的照射下入一粒粒的珍珠点缀着偌大的湖面。以前的北京很多树,夜里也没有什么光害,所以荧火虫很多,在夜里随手可得。对老关来说,夏天的夜晚就是北京最好的时刻,静夜里吹来一阵清清爽爽的风。它不同于白日的那股炽热,更没有白日的喧扰,有的是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下,人们摇动着蒲扇,暑意渐消,静静入眠。乐曲素材源自京剧西皮慢板,定弦也是西皮的6-3弦。但是作曲家习惯性的将原本的旋律拆开,加上变奏与加花,懒洋洋的二胡似有似无般的穿梭全曲。老关在作曲时候用了很多连弓三连音,将以往的节奏型传统都改掉了。除此之外二胡的运弓也很考演奏者的技术,内外弦与换弓与换音都必须做到没痕迹来表达了自由自在的夏夜风情。

3、第三乐章《金秋》 4:55
秋天的北京是金黄色的,故宫后面的景山上的火红柿子挂遍枝头,满园的菊花一片金黄 。秋收的欢快与丰收的喜悦贯穿全曲。老关以老北京曲艺《单弦》为乐曲素材,更要求演奏者保留二胡的金属音色与蛇皮的音色以模仿三弦在弹奏“单弦”的味道。在跳动的节奏中要保持节奏,音量与音色的平均谈何容易。老关已经超越了前人,为二胡技术又添加了新的元素。跳跃的节奏并没从头到尾的过度使用,中间段加入了一段的行板,连贯的演奏似北京人感恩上天在春夏季时的风调雨顺,让其秋收顺利与丰硕。

4、第四乐章《除夕》 7:57
北京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据说以前更加冷),孤单的二胡描绘了白色大地的孤独感,人们都躲进四合院里火炉旁取暖,外面只剩下树杆与宫墙的老北京。在电灯匮乏的年代,皇城在雪花纷飞的夜晚更显得沧桑。除夕之夜,一家老小一起守夜直到一声爆竹划破夜空,一下子全京城沉浸在欢腾的爆竹的海洋中迎接新的一年。开头的慢板采用了不完整的京剧南梆子的唱腔,原本的乐句如第一,第二乐章的被拆开然后变成与原本的音乐相差了,让听众听不出原来的素材。进入快板后,音乐成波浪行的在高中低之间交替演奏,二胡时而独奏,时而与乐队竞奏,让乐曲听起来更加有活力。铜管,小钹,小锣等的出现增添乐曲的春节气氛。该乐章总结全曲,前半段是凛冽的冬夜与温暖的团圆,而中间经过一个戏剧性的转折,则是「新的一年又来了」,给人以无穷的希望与联想。

乐曲在四个乐章里都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它就象老关自己,虽然难解六十,但是对民乐的发展还是献出自己的努力。就如当年的《拉萨行》一样,为我们做了很多首开先河的新风格。

二胡协奏曲在舞台上已经存在超过二十年,但是前人没能写出传统与现代兼容的乐曲。《追梦京华》的出现让很多人很惊讶二胡也可以表现那么自由自在的感觉,这和关老师的经历有关。老关从小就从德国教授接受严格的音乐教育,他不止在音乐上的造诣高,老关当年还成功考入重点大学(在非音乐方面)。然后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他就呆过中央歌舞团,香港中乐团与高雄国乐团,对民族音乐的特性,融合与运用累计了很多经验。加上自己的对西乐音乐高超造诣,所以他的作品都是与众不同与深入民心。

现在手头上有两个全乐章的交响乐版本和第四乐章的民乐版本:

老关竟然签名在于红梅的脸上
专辑:《于红梅二胡 追梦京华》
中国录音音像出版社
二胡:于红梅
协 奏:中国交响乐团
指 挥:李心草
总监:关乃忠

老关与宋飞的签名
专辑:《关乃忠二胡协奏曲作品》
广州音像出版社
二胡:宋飞
协 奏: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
指 挥:关乃忠

精彩绝伦的华夏民族乐团专辑《太阳》
专辑:《太阳》
雨果唱片
二胡:宋飞
协 奏:华夏民族乐团
指 挥:关乃忠

一首成功的作品除了要写的好,它更要演奏家,乐团与指挥来做第二次创造。首演的于红梅和再录音的宋飞都对作品做了不同的诠示。因为她们,我们才有耳福听到那么好的作品。

论二胡来说,我较喜欢于红梅的感觉。在第一与第二乐章里,她的二胡干净利落,在技巧的控制非常利落,把二胡的长音拉得象小提琴板的舒服,显现了关乃忠作品的顺畅,甜美的浪漫主义的作曲风格。在《金秋》乐章,跳动的节奏分明,更保留二胡的金属音色与蛇皮的音色。

宋飞在《 追梦京华》中的味道较重,在第三乐章的快板中,一些音的音量还是会偏重而造成乐句的流畅度受影响。但是宋非在《除夕》的表现会比于红梅好,在味道上更能表现《除夕》的愉快心情。

在乐队来说,第一乐章《闹春》,第二乐章《夏夜》和第三乐章《金秋》里 ,李心草指挥中国交响乐团的效果。李心草指挥中国交响乐团的融合度较好,在乐段间的连接,音量与速度变化也比较流畅。但是第四乐章《除夕》的表现显得不够热诚,铜管完全融合在弦乐里使到最后的快板部分没有了它的精神。

关乃忠指挥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的演奏的味道会较浓,但是在第一乐章《闹春》到第三乐章《金秋》里显德有点过火,第一乐章的散漫,第二乐章的幽静与第三乐章的轻快感都大打折扣。但是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的版本在第四乐章《除夕》的表现比中国交响乐团出色。乐队在铜管与中打的效果把最后一个乐章表现得淋漓尽致。

至于民乐版本的《 追梦京华》,录音只有第四乐章《除夕》。而笔者在华夏民族乐团到访槟岛的音乐会中聆听了第三乐章《金秋》和第四乐章《除夕》。笔者比较欣赏第四乐章《除夕》因为第三乐章《金秋》的配乐比较不适合民族乐队,如果两个相同音色的乐器同时为独奏与伴奏,音色上一定会造成竞奏的困境。如果华乐要演奏第三乐章《金秋》,乐队的部分一定要从新配器,减少乐队与独奏的竞赛,增加乐队的和谐音响。
宋飞与关乃忠联手演绎二胡与乐队"追梦京华"的《金秋》与《除夕》
《太阳》专辑里的第四乐章《除夕》在演奏与录音上保持了以往关乃忠与雨果的水准。第四乐章《除夕》的基本上还适合民乐队,但是很多小细节如笛子的吐音在快板时好象切豆腐,破坏了交响乐版本的连贯性的快音。但是在最后的全奏时却衬托出乐曲的欢乐气氛。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喜欢《 追梦京华》?那就是“舒服”。





截至2014年,关乃忠共写了6首的二胡协奏曲:
第一 二胡协奏曲
第二 二胡协奏曲——追梦京华
第三 二胡协奏曲——诗魂
第四 二胡协奏曲——爱十艮情仇
第五 二胡协奏曲——辛亥百年祭
风雨思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