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6 October 2011

从新发现《红梅随想曲》

人听音乐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改变口味。当笔者在中学时候,已经接触过《红梅随想曲》,还记得那时候只是卡带的录音,里头没写演奏者的名字,只知道是有由交响乐伴奏的二胡协奏曲。印象中那时候的笔者不喜欢《红梅随想曲》,觉得交响乐伴奏显得怪怪的。

2003年,周经豪老师带领香港中乐团的朱文昌,辛小玲与辛小红到槟演出,从小策子上得知他们在新加坡演奏二胡协奏曲《红梅随想曲》就开始聊到这首乐曲。就在周生的介绍下,笔者才开始寻找华乐的版本来听,这才发现原来是一首那么好听的作品。

《红梅随想曲》的成功在于天时地利人和。1980年恰逢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民族音乐才开始有喘气的机会,十年的停顿使乐界急需新的作品来演奏。就在这年代里,新型的协奏曲开始出现,如《新婚别》、 《长城随想》、《蓝花花叙事曲 、《红梅随想曲》等。以民族乐队为伴奏的《长城随想》与以交响乐团伴奏的《红梅随想曲》是当时新作品里最为特别,开创了华乐的新里程碑。

1970 年代末期,作曲家吴厚元离开北京京剧团调入中央音乐学院时,民乐系领导方堃希望他以歌剧《江姐》的音乐为素材,为附中毕业生-姜建华创作一首二胡与管弦乐队的协奏曲。就在这次的机缘下吴厚元被动地步入了二胡音乐的领域,写下了第一首二胡协奏曲《红梅随想曲》。

以歌剧《江姐》主题曲《红梅赞》及部分旋律等音乐片断为素材而重新构思创作而成的单乐章协奏曲《红梅随想曲》于1980年完成创作。《红梅随想曲》虽然取材自歌剧《江姐》,但是它却不时一首叙事曲。另外一个原因是《红梅随想曲》抛弃了以往二胡传统的哀怨、凄凉风格,而是运用二胡音色上自然、柔美、质朴、典雅的特点把现代的女中豪杰的英雄形象尽情地展示了出来,这种乐曲在当年的确造成一阵的轰动。在乐队的伴奏方面最先出炉的是交响乐版本,然后才轮到华乐版本。总而言之,《红梅随想曲》的创作不仅展现作曲家本身作曲技法的突破与创新,同时也和当时音乐界风潮、甚至社会风气的方向相关联,凸显作品本身所代表的时代意涵。

《红梅随想曲》由引子与四个部分组成。

前奏一开始就由二胡开门见山地奏出核心主题,并以各种不同的音高作了四次引伸和模进,加上乐队的哄托,把听众的感情带进音乐所提示的意境中。

第一部分以《红梅赞》的旋律为主题并加以变奏与展开,由二胡以中速奏出优美完整的主题,并进行了变奏和开展,随之由乐队演奏主题,使内心世界的美得到了升华,同时也描绘出了红梅傲霜斗雪的高贵气质。

第二部分为活泼的小快板,在乐队热烈的节奏音型伴奏下,二胡奏出了副部主题,刻划出充满理想的乐观主义精神,表达出红梅在面对困难时的不屈精神。

第三部分从散板开始,运用了戏曲音乐的拖腔,引伸发展了核心主题,是深情的倾诉,像回忆的慢板发展到紧拉慢唱的快板,推向高潮,引入二胡独奏的华彩乐段,缓慢而充满哀思的段落表现出对亲人的哀悼和思念。

第四部分是再现部,乐队奏出原歌剧《江姐》的主题歌《红梅赞》,成了全曲的高潮。最后用副部在主调上的再现作为急板的结尾部,二胡与乐队的角力更加激烈,乐队最后奏出主题,以磅礡的气势结束在核心主题音调中,表示不屈的红梅精神最终都会取得胜利,就好像「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

在网上有看过一些爱好者将《红梅随想曲》与与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相比较。其实两者的确在乐曲的构造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笔者认为《红梅随想曲》在感情上较接近中国人的情感。小提琴已它华丽的高音为著称,但是二胡的音色较接近人声。但是音乐不能以胜负来比较,音乐每个听众的口味与喜好都不一样。

虽然今日的二胡专业教材里《红梅随想曲》是必奏的乐曲,但是要演奏好这首乐曲并不容易。乐曲各段落的速度,运弓的张力,音色分别等都必须做到刚刚好,稍不谨慎就会落得听了乏味的地步。

从笔者的收藏里就有四个版本:于红梅,宋飞,马向华与黄安源。前两者为交响乐团伴奏,后两者为民族乐团伴奏。

以二胡的音色来说,于红梅的音色最好,高低音的音色稳定,饱满与华丽。在技巧如柔弦,快弓等都恰到好处。从录音听来,你会发现到于红梅对《红梅随想曲》的每个音或乐段的音色,技巧与速度都经过精细的推敲。

其次是宋飞的版本,她对《红梅随想曲》的见解并不输给于红梅,但是宋飞一路以来在按弦与柔弦上会多了一点,所以在味道上的确比于红梅多了一些,但是对《红梅随想曲》的现代女英雄的形象刻画似乎多了点吧。在后面急板的感情表现是里面最好的一个,听了让你融入着急的剧情里,所以整体来说这版本仍然排在第二位。

马向华在很多地方会突然间音准不稳定(很小的失误,可能我太挑剔了)。以速度来说,马向华的快板最快,但是急板方面明显比宋飞逊色。要比干净,马向华作到了,但是却在感情表达方面比前两者逊色,在重轻音方面,笔者就比较不喜欢这个版本。

黄安源的二胡比较于前三个版本就显得没劲,其音色在高低音区的相差太大。暴露了其录音二胡的小缺点。在速度上,黄安源地快板事四个版本里最慢的,在干劲上输给三个较年轻的二胡新秀。

对于伴奏乐队来说,交响乐首选李心草指挥中国交响乐团的版本。乐队的各种声部音色和谐,尤其弦乐更加华丽。胡炳旭指挥中国中央交响乐团的版本在速度比李心草的版本有精神,真的各有其优点与缺点。

在华乐版本上两个都各有千秋。王甫建指挥中央音乐学院民族乐团在乐队上很干净,但是高音区汇特别突出。陈澄雄指挥中央民族乐团的版本较注重中低音区的效果,让乐队听起来较饱满。

其实乐队的录音除了指挥与乐队的功力,录音师的技术更重要。于红梅(中国唱片)的版本是里头最好的录音,录音师把二胡的音色,乐队的平均,还有乐队与独奏的音量平均都达到很高的水准。其次是黄安源(DECCA)的版本,中央民族乐团的音色饱满,远远超过了龙音的录音技术。其实宋飞的版本是很不错的演奏,但是录音显得有点模糊,在乐队与独奏的平均更显得一塌糊涂。还有很多录音都在标准音量方面都没共识,比如龙音的录音明显比其它来得小声。录音的失败往往音响一首音乐的表现。

这篇文章让笔者又从新听过所有的《红梅随想曲》不少过五遍,让笔者从新认识《红梅随想曲》。以前以为这是一首容易的曲子,但是仔细听之下,方发现里头需要的技术与控制超过很多乐曲。

于红梅在《红梅随想曲》的成功是因为她的名字叫“红梅”,所以更需要练得更好?哈哈哈!


专辑:红梅随想曲
二胡:于红梅
指挥:李心草
乐团:中国交响乐团
录音:2002年之前(正确年份不详)
出品:中国唱片
乐曲:
1.第一二胡协奏曲《红梅随想曲》(吴厚元 作曲)19:37
2. 《第一二胡协奏曲》第一乐章(关乃忠 作曲)12:29
3. 《第一二胡协奏曲》第二乐章8:34
4. 《第一二胡协奏曲》第三乐章 11:27


专辑:马向华二胡独奏专辑
二胡:马向华
指挥:王甫建/胡炳旭
乐团:中央音乐学院民族乐团/中国中央乐团交响乐队
钢琴:张玎苑
录音:1996年6月,中国北京车道沟8号录音棚
出品:龙音 RA-971002C
乐曲:
1. 第一二胡协奏曲《红梅随想曲》(吴厚元 作曲)17:37
2.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陈刚 作曲)08:29
3. 查尔达斯 (维多里奥蒙蒂 作曲) 05:06
4. 葡萄熟了 (周维 作曲)05:27]
5. 流浪者之歌(吉卜赛之歌) (萨拉萨蒂 作曲) 9:10
6. 空山鸟语 (刘天华 作曲)3:10
7. 第一二胡狂想曲(王建明 作曲) 12:25


专辑:长城
二胡:宋飞
指挥:胡炳旭
乐团:中国中央交响乐团
钢琴:许冬
录音:1994年3月,中国北京车道沟8号录音棚
录音:李大康
出品:龙音RA-941001C
乐曲:
1. 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刘文金 作曲)28:47
2.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陈刚 作曲)7:07
3. 烛影摇红(刘天华 作曲)4:28
4. 听松 (华彦钧 作曲)3:21
5. 野蜂飞舞(柯萨柯夫 作曲)1:19
6. 第一二胡协奏曲《红梅随想曲》(吴厚元 作曲)18:11


专辑:《长城随想》二胡协奏曲
二胡:黄安源
指挥:陈澄雄
乐团:中央民族乐团
录音:1994年
出品:DECCA
乐曲:
1. 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第一乐章:关山行(刘文金 作曲)9:02
2. 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第二乐章:烽火操4:55
3. 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第三乐章:忠魂祭8:55
4. 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第四乐章:遥望篇5:34
5. 第一二胡协奏曲《红梅随想曲》(吴厚元 作曲)18:23
6. 第一二胡狂想曲(王建明 作曲)12:29

红梅随想曲 Red Plum Capriccio 1/2 - 吴福俊 Goh Hock Jun Shunta
红梅随想曲 Red Plum Capriccio 2/2 - 吴福俊 Goh Hock Jun Shunta

Monday 24 October 2011

交响诗《穆桂英挂帅》

之前已经拥有了两个不错版本的交响诗《穆桂英挂帅》:
1. 胡炳旭指挥中央交响乐团,雨果HRP770-2 《穆桂英挂帅》(1992年9月录音)
2. 关乃忠指挥香港中乐团,PHILIPS CD422595-2《穆桂英挂帅》(1989年5月录音)

2007年10月的新加玻公务之旅在嘉兴又获得另外两个新录音:
3. 李心草指挥中国交响乐团,DCD-1784 《中央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建团50周年》( 2006年录音)
4. 关乃忠指挥华夏民族乐团, 雨果HRP7763-2 《太阳》(2006年10月录音)

2009年11月托朋友在新加玻转机时候又买了另个版本:
5. 胡炳旭指挥广东民族乐团, 雨果LPCD1630-7286 《佛跳墙》(2008年12月30日录音)

收藏唱片到现在还是很流行,因为它的音质好,对音响爱好者来说,MP3 还是取代不了唱片的优越音质。正当很多人都已西洋交响乐为主要收集目标时候,我却偏偏喜欢收藏民族音乐(华乐),可能民族音乐较近与我们的文化情感,也可能是父母从小的音乐灌输。

交响诗《穆桂英挂帅》是中国第一部以京剧音乐为素材创作的交响作品,说到作品的创作灵感,却是来自一场失败的音乐会。1960年,中央乐团在广州举行音乐会,曲目是西洋的作品,结果遭遇票房滑铁卢。乐团的团员们在坐火车回北京的路上,讨论起为什么这次音乐会不受观众欢迎。后来,他们觉得中国的观众对于西方的古典音乐不了解,所以很难对他们进行交响乐的普及。需要用观众们熟悉的中国音乐元素来创作交响乐,这样或许可以有所突破。于是,这首以京剧音乐为素材的交响乐作品就在这趟“京广线”列车上开始孕育了。

回到北京后,四位乐团的乐手邓宗安、刘玉宝、张孔凡、杨牧云埋头苦干,终于创作出这部感人至深的《穆桂英挂帅》,同年,《穆桂英挂帅》在广州中山纪念堂由张孔凡指挥中央乐团交响乐队首演,受到了广州观众最热情的欢迎,并在1962年录制了唱片。

原本的交响乐总谱因年久与文革的原因,现已不复存在。现在的乐谱是是邓宗安先生于1992年重新整理的版本。

华乐版的《穆桂英挂帅》是关乃忠1989年为香港中乐团从录音移植的。他利用了和声对位,民族乐器的音色对位及传统戏曲的知识把原本属于交响乐的《穆桂英挂帅》改得青出于蓝。小小的京胡贯穿全曲,令古代的巾帼“穆桂英”活了起来。记得前几年在马来西亚文化宫欣赏阎惠昌指挥专艺民族乐团演奏的交响诗《穆桂英挂帅》时候, 舞台上仿佛就是穆桂英英勇杀敌,为家为国的巾帼故事。

另一版本则是1997年,胡炳旭开始担任新加坡华乐团的第一任音乐总监和首席指挥,他邀请音乐家杨培贤先生,将交响乐队版的《穆桂英挂帅》移植,1998年新加坡华乐团首演。

乐曲根据传统戏曲《穆桂英挂帅》的故事,以京剧音乐为基本素材创作而成。乐曲生动描述了古代女英雄穆桂英英勇当先,挂帅抗敌,保家卫国的历史故事。全曲共分四段;

1. 引子
2. 辽兵入寇
3. 挂帅
4. 出征

一、引子--天波府忆往事 描写雾年的穆桂英对往年战斗生涯的回忆。气势雄伟的引子之后,由三支小号营造出武戏开场金戈的气氛,低沉的京剧罗鼓引出由小提琴(华乐版:京胡)演奏的西皮导板唱腔,表现穆桂英复杂,激动的心情,后正式进入穆桂英主题。战斗回忆逐渐清晰起来,在战斗中乐队推向高潮,穆桂英主题中以利的姿态再现,好像当年大破天门,风凛凛的形象。此后,音乐回到现实,在第一小提琴孤独的吟咏中结束。

二、辽兵入冠 突然的强和弦后,京剧锣鼓“疾疾风”敲响了,军情十万分火急。辽兵的主题素材采自黑头唱腔,骄横的钢管表现蹄纵横,烧死杀抢夺的残暴形象。音乐在及度紧张中骤然而止,犹如山河破碎一片凄凉。后转入以“高发子”为素材一段紧拉慢唱式的音乐,表现人民从血泊中奋起。

三、挂帅 节奏较自由,描写穆桂英经过激烈的内心冲突,毅然决心挺身而起,两声清脆的板鼓,穆桂英作出了统兵的抉择。这段音乐的立意是根据剧唱腔的名句“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昭示全曲的主导的思想。

四、出征 在这一段里引子、号角、人民痛苦和报仇---再现,乐曲描绘了战鼓声声,旌旗天,穆桂英率领抗敌大军浩浩荡荡开赴战场的壮观场面。

好啦,先比较交响乐版本。

胡炳旭指挥中央交响乐团,雨果HRP770-2 《穆桂英挂帅》(1992年9月录音)

说到胡炳旭,就会联想到样板戏。当年是将华乐器与交响乐结合演出岩板戏的先驱。后来还任职新加坡华乐团第一届音乐总监。胡炳旭的指挥一向都感情丰富,乐曲较多的(速度)戏剧性变化。我偏爱他对铜管乐的音色处理-响亮而具有京剧特色。对具有京剧风格的交响诗(具故事性) 绝对是胡炳旭的拿手乐曲。他在速度与京剧锣鼓的处理上成功的把“穆桂英”的巾帼形象用音乐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心草指挥中国交响乐团,DCD-1784 《中央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建团50周年》(2006年录音)

14年后的同乐团又从新录了《穆桂英挂帅》,但是改名中国交响乐团的团员几乎都已经不是以前中央交响乐团的录音班底,连指挥也改为现在的驻团指挥- 李心草。第一次认识李心草是在余红梅的二胡协奏曲专辑《红梅》与《追梦京华》。年后又见到这张由同乐团与指挥的唱片。

交响诗《穆桂英挂帅》在李心草的指挥下还是的那么流畅与细腻,音乐的线条与音色让听众非常舒服;但是京剧的味道与交响诗的剧情却被薄弱了。中国的京剧音乐的西方交响乐的处理需要不同的风格,虽然弦乐的音色和谐了,亮了;但铜管乐的爆发力悲剥落了很多。整体上他们的交响诗《穆桂英挂帅》象一部以洋人绅士淑女来演绎得故事。

谈过了交响乐版本,现在谈谈华乐版本了。

关乃忠指挥香港中乐团,PHILIPS CD422595-2《穆桂英挂帅》(1989年5月录音)

17年前的香港中乐团在吹管乐上不如今日的准,但我很喜欢他们的高中低唢呐的和谐音量和统一音色。黄安源的京胡在韵味上下了很多工夫,京胡得每个音符都跟乐队却紧紧扣在一起。当年在前音乐总监吴大江卸任后而接棒的关乃忠,对香港中乐团奠基了几个影响深远的政策如乐队排法和革胡的运用,让香港中乐团在弦乐的高中低的音色更佳和谐统一。在整体上,乐队的各组别都呈现了高水准的演奏。

第四段《出征》是我最喜欢的乐段。乐队的广板速度上是那么的舒服,吹管乐的主旋律在弦乐的幅旋律平行下,各自不抢对方的风头,平稳的速度与正副旋律的运用成功塑造了穆桂英的形象。当乐曲画上休止符时,听众会恨说为何不写长一些。

关乃忠指挥华夏民族乐团, 雨果HRP7763-2 《太阳》(2006年10月录音)

刚走马上任华夏民族乐团(前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团)的乐团指挥的关乃忠,与雨果推出了乐团了两张录音《太阳》与《西北组曲》,很明显的是雨果在录音上又进步了;但是太清晰的录音容易暴露乐队在演奏上的不足。乐队的音色和谐上仍然有改进的余地。

关乃忠在音乐的处理上也有了些许的改变。处理上是扁重于交响化. 16年前指挥香港中乐团的“强悍”穆桂英的形象也没有了。 这个版本的穆桂英较于女性化,更如老年的穆桂英挂对很多事情已经看开的回忆录,可能是这处理更像今天的关乃忠对很多事情都看开的见解吧。

胡炳旭指挥广东民族乐团, 雨果LPCD1630-7286 《佛跳墙》(2008年12月30日录音)

这个版本是已故新加玻华乐团的杨陪贤(中阮)移植的民乐版本。这版本明显比较接近原本的交响乐版本,但是比较老关的版本却少了京剧的味道。杨老师的版本会被比下去是因为老关以乐器,音色与和声的借鉴与升华的手法让原来的交响乐版本都黯然失色,所以问题不在杨老师,而是老关太厉害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版本对于原著很忠实,从头到尾都没动过大刀。

在演奏上来说,广东民族乐团存在着团员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中低音部更加弱.但是胡炳旭 在速度上的处理会较流畅.

专辑:《穆桂英挂帅》
指挥:关乃忠
乐团:香港中乐团
京胡:黄安源,
板鼓:杨军
录音:1989年5月
出品:PHILIPS CD422595-2
乐曲:
1. 穆桂英挂帅(关乃忠 编曲)26:00
2. 森林之歌(马思聪 作曲,刘占霖 编曲)24:23

专辑:《穆桂英挂帅》
指挥:胡炳旭
乐团:中央交响乐团
录音:1992年9月
出品:雨果HRP770-2
乐曲:
1. 安徽民歌主题随想曲(刘福安 作曲) 11:05
2. 交响诗《穆桂英挂帅》(邓宗安、刘玉宝、张孔凡、杨牧云 作曲)-引子 10:02
3. 交响诗《穆桂英挂帅》-辽兵入寇 5:27
4. 交响诗《穆桂英挂帅》- 挂帅 6:22
5. 交响诗《穆桂英挂帅》- 出征 1:22
6.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屠冶九 作曲) 5:58
7. 交响诗《嘎达梅林》(辛沪光 作曲) 19:34

专辑:《中央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建团50周年》
指挥:李心草
乐团:中国交响乐团
女高音:陈俊华
筝:张晓红
箫:陈悦
京胡:王爽
二胡:周维
录音:2006年
出品:DCD-1784
乐曲:
1. 筝、箫、女高音与乐队《霸王别姬》 (关峡作曲,根据梅兰芳京剧《霸王别姬》唱段改编)
2. 兰花花 (鲍元凯编曲)
3. 对花 (鲍元凯编曲)
4. 紫竹调 (鲍元凯编曲)
5. 二胡与乐队《二泉映月》 (华彦钧原曲 李文平、周维改编)
6. 穆桂英挂帅 (邓宗安、杨牧云、张孔凡、刘玉宝 作曲)

专辑:《太阳》
指挥:关乃忠
乐团:华夏民族乐团
古筝独奏:杨秀明
笛子:张维良
二胡:宋飞
京胡:曹德维
京二胡:柴帅
录音:2006年10月
出品:雨果HRP7763-2
乐曲:
1. 太阳(关乃忠 作曲) 8:27
2. 古筝与乐队《浪淘沙》( 潮州传统音乐,高为杰编配) 9:11
3. 笛子与乐队《花泣》(张维良 作曲,关乃忠编配) 7:30
4. 二胡协奏曲《追梦京华》第四乐章--《除夕》(关乃忠 作曲) 7:55
5. 交响诗《穆桂英挂帅》引子---天波府忆往事(关乃忠 编曲)8:31
6. 交响诗《穆桂英挂帅》辽兵入寇 4:36
7. 交响诗《穆桂英挂帅》挂帅 3:49
8. 交响诗《穆桂英挂帅》出征 3:27

专辑:《佛跳墙》
指挥:胡炳旭
乐团:广东民族乐团
琵琶:吴玉霞
录音:2008年12月30日录音
出品:雨果LPCD1630-7286
乐曲:
1 赛龙夺锦(何柳堂 作曲,李复斌 编曲)6:08
2 琵琶与乐队《春秋》(唐建平 作曲) 8:55
3 大宅门写意-芦沟晓月(赵季平 作曲) 8:30
4 佛跳墙(邹航 作曲) 8:39
5 交响诗《穆桂英挂帅》-天波府忆往事(杨培贤 编曲) 8:35
6 交响诗《穆桂英挂帅》-辽兵入寇 4:54
7 交响诗《穆桂英挂帅》-挂帅 6:03
8 交响诗《穆桂英挂帅》-出征 1:37

Thursday 13 October 2011

Shangrila Rasa Sayang 自由餐记

已经几年没吃自由餐了,因为每一次都想什么都试,到最后是肚子负荷不到而闹革命!

今天的确是有点意外,刚好之前我们获得些奖项,大伙就决定去吃大餐庆祝。在寻找下,我们才发现Shangrila Rasa Sayang Resort 在星期一与星期二有买一送一的自由餐。
Spice Market
餐厅一景
旧时的摆设
其实在策划时候我们就采取几种策略,第一是电邮攻势,以多姿多彩的相片以及节目资料传送给同事。然后密切留意大伙的出席问卷,如意图缺席者就会让筹委会人员亲自说服出席。再来就制作小请柬来提醒餐会的时间地点。

经过一连串的措施,竟然创造了我们部门历来最高的出席率。由于突然接到最大老板被调回日本,这个餐会除了庆祝部门的成功之外,还成为大老板的饯别宴。
优惠广告牌
董太
Chiang
十一日下午四时,董太,Chiang 与我就先出发去StraitQuay拿纪念品。哪知一路顺风而提早到达Shangrila Rasa Sayang Resort。由于SpiceMarket已经准备到七七八八,我们就到里面先一睹为快。拍照最好是还没有开始吃的时候。因为完整的食物会比杯盘狼藉的可口和养眼。

好不容易等到开餐时间,大伙一窝蜂(幸好还很多人没到)抢先到西餐部门下手。香滑又没羊臊味的焖羊腿,浓郁芝士的意大利粉是我的最爱。
中餐部
印度餐素食部
蜂蜜烤鸡
沙律
沙律
在吃自由餐时,我都尽量避免选择虾类。原因是很多业者都用较便宜的淡水虾或不新鲜的海鲜来降低成本。但是Shangrila Rasa Sayang Resort的虾却是很新鲜,当你剥开虾壳时,虾肉仍然是结实弹牙,虾肉一入口,那鲜甜的味道就在嘴里散发开来。

整体来说,Shangrila Rasa Sayang Resort的买一送一的自由餐水准比其他的酒店来的高。虽然较贵的食品如鲜蚝,龙虾不见踪迹,但是所有的食物都处于中上的水准。蛋糕,沙律,鲜鱼片,沙爹等都一个接一个的满足我的味蕾。
扇贝
咸水虾
大头虾
寿司与生鱼片的配料
七点半时,大老板才到达SpiceMarket。原来他为了配合我们的主题“轻松自在,回味无穷”,特地回家换了件休闲的T衬衫。

为了表达这两年来他对部门的贡献,物轻情意重,一个小小的相框就是我们献给大老板的礼物。
赠送纪念品与大老板
接着大伙又开始吃了,这回多数人转战甜品部门。雪糕,水果,蛋糕等都是被掠夺的对象。

以往当我碰到自由餐的时候,都会大开杀戒。但是现在就转变了。每样都试一点点,尽量减少淀粉类的食品。真正的享受不是以量来衡量,而是以你能享受众多食物的滋味来评价。与董太吃东西是蛮开心的因为大家都可以从食物的味道中分辨里面的所采用的各种材料,原来高手就在我左右。
巧克力泉
香滑又不腻的草莓蛋糕
浓郁芝士蛋糕
餐后甜点
我,日本的同事与帅气的陈老板

Wednesday 12 October 2011

浅谈第二二胡协奏曲《追梦京华》

说起第二二胡协奏曲《追梦京华》,就要从唱片说起。当于红梅与中国交响乐团的第二张专辑出来时候恰好奕凯从北京回槟,他就顺便带了回来给我。一听之下,惊为天籁之音。原来二胡户可以那么抒情。由关乃忠作曲的《追梦京华》完全抛弃了传统二胡的“悲”,代以替之的是甜美的音色与舒畅的旋律让四个乐章有如音画般呈现出了北京的春夏秋冬。

关乃忠在写第一二胡协奏曲的时候是1987年,相隔16年后,老关又写出了那么优美与新颖的第二部二胡协奏曲《追梦京华》。从以前的二胡协奏曲曲目如《新婚别》,《长城随想》,《红梅随想曲》等,都属于比较悲壮的音乐。所以《追梦京华》的出现改写了二胡协奏曲的历史,把听众都带入了甜美清新的新境界。

《追梦京华》原本是由中央民族乐团委约老关为于红梅写的二胡与民乐队作品,但是团长突然被调职。原本老关以为这手作品不需要继续写了,那知道团长就是被调职到国家交响乐团,所以就变为二胡与交响乐的协奏曲。虽然老关解释作品不是特别为于红梅特别设计,但是是为她而写的,是以一个年轻人的眼睛来诠示几十年前的老北京。就在刚写完第二乐章的时候,于红梅打电话要求关乃忠写得难一点,所以第三乐章的快板就是以一弓奏出飞快的音符,但是又很要求保留二胡的金属音色与蛇皮的音色以模仿三弦在弹奏“单弦”的味道。

《追梦京华》是以四乐章的协奏形式写成,描绘了老北京的四季风情,由《闹春》,《夏夜》,《金秋》与《除夕》组成。它是老关年少时的记忆,也是关老师对老北京的缅怀。一本《留梦集》(由张中行著作,已记录对北京过去的记忆),一本德文版的《老北京风情画》更让老关对老北京怀念不已,所以在加拿大的他就写出了那么特别的《追梦京华》。当年关乃忠住在北京时候不曾去缅怀垂手可得的老北京,但是在国外漂泊多年的他,开始去欣赏原本的自我。他解释说;“一个青花瓷杯就是中国,在里面的人不会欣赏自己拥有的东西,因为里面看到的是浮躁的白色而已;当人在外国,看到的是美丽的青花图案。”这已经点出了作曲家等到2003年才写出了那么京味浓郁的曲子的原因。

虽然说《追梦京华》是以四乐章的协奏形式写成,但是它不被传统的协奏曲曲式所约束。就像一座建筑,如果被传统的格局限制,它就不能有新创意,但是如果天马行空的话,它又会格格不入。除了格局外,细节的雕塑也不可过于复杂。所以老关的作品都是寻求在大的曲式与小的雕塑上取得平衡,让作品听起来不会那么郁闷,又在小处制造各种的惊喜。

1、第一乐章《闹春》 8:30
二胡的定弦音恰是漫不经心的走在那迎春花与小桃红盛开的北京公园里,是寒冬过后就是温暖的春天,花草树木都以欣欣向荣的嫩牙象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散漫的长音过后就是二胡奏出的第一主题音乐。各段落在二胡的高低音之间滑行,于人懒洋洋的,但又如充满希望的感觉。乐队更运用了竖琴与木管乐的轻巧的节奏,配以弦乐的长音,营造出轻快活泼的春早景色。各种花草树木齐争艳,老关把音乐中把这个「闹」字解释为严冬过后,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新生景象。第二段主题采用了一些京韵大鼓的素材,以12/8的节奏,但是又加了许多的休止符和延长音(从乐谱上看到),使得二胡的重音被延长到下一个小节。这种写法将乐队与二胡的重音互相避开,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老关运用了相声大师贾宝林的著名段子《改行》,但他把原本四小节的京韵大鼓三弦过门音乐拆开,加入了很多小节余加花,所以很多听众听起来都不觉得像。老关巧妙的避开了二胡音色的不融合缺点,避免在与乐队竞奏时暴露出来,取而代之的是优美的旋律。

2、第二乐章《夏夜》 9:50
春耕已过,秋收未到,夏日炎炎的北京最好就是到北海公园泛舟。老关学生时代由于冷气还没普及,人们习惯到公园避暑。那时北海公园的湖面开满荷花,学生们就泛舟穿越荷叶群,水珠在荷叶上再阳光的照射下入一粒粒的珍珠点缀着偌大的湖面。以前的北京很多树,夜里也没有什么光害,所以荧火虫很多,在夜里随手可得。对老关来说,夏天的夜晚就是北京最好的时刻,静夜里吹来一阵清清爽爽的风。它不同于白日的那股炽热,更没有白日的喧扰,有的是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下,人们摇动着蒲扇,暑意渐消,静静入眠。乐曲素材源自京剧西皮慢板,定弦也是西皮的6-3弦。但是作曲家习惯性的将原本的旋律拆开,加上变奏与加花,懒洋洋的二胡似有似无般的穿梭全曲。老关在作曲时候用了很多连弓三连音,将以往的节奏型传统都改掉了。除此之外二胡的运弓也很考演奏者的技术,内外弦与换弓与换音都必须做到没痕迹来表达了自由自在的夏夜风情。

3、第三乐章《金秋》 4:55
秋天的北京是金黄色的,故宫后面的景山上的火红柿子挂遍枝头,满园的菊花一片金黄 。秋收的欢快与丰收的喜悦贯穿全曲。老关以老北京曲艺《单弦》为乐曲素材,更要求演奏者保留二胡的金属音色与蛇皮的音色以模仿三弦在弹奏“单弦”的味道。在跳动的节奏中要保持节奏,音量与音色的平均谈何容易。老关已经超越了前人,为二胡技术又添加了新的元素。跳跃的节奏并没从头到尾的过度使用,中间段加入了一段的行板,连贯的演奏似北京人感恩上天在春夏季时的风调雨顺,让其秋收顺利与丰硕。

4、第四乐章《除夕》 7:57
北京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据说以前更加冷),孤单的二胡描绘了白色大地的孤独感,人们都躲进四合院里火炉旁取暖,外面只剩下树杆与宫墙的老北京。在电灯匮乏的年代,皇城在雪花纷飞的夜晚更显得沧桑。除夕之夜,一家老小一起守夜直到一声爆竹划破夜空,一下子全京城沉浸在欢腾的爆竹的海洋中迎接新的一年。开头的慢板采用了不完整的京剧南梆子的唱腔,原本的乐句如第一,第二乐章的被拆开然后变成与原本的音乐相差了,让听众听不出原来的素材。进入快板后,音乐成波浪行的在高中低之间交替演奏,二胡时而独奏,时而与乐队竞奏,让乐曲听起来更加有活力。铜管,小钹,小锣等的出现增添乐曲的春节气氛。该乐章总结全曲,前半段是凛冽的冬夜与温暖的团圆,而中间经过一个戏剧性的转折,则是「新的一年又来了」,给人以无穷的希望与联想。

乐曲在四个乐章里都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它就象老关自己,虽然难解六十,但是对民乐的发展还是献出自己的努力。就如当年的《拉萨行》一样,为我们做了很多首开先河的新风格。

二胡协奏曲在舞台上已经存在超过二十年,但是前人没能写出传统与现代兼容的乐曲。《追梦京华》的出现让很多人很惊讶二胡也可以表现那么自由自在的感觉,这和关老师的经历有关。老关从小就从德国教授接受严格的音乐教育,他不止在音乐上的造诣高,老关当年还成功考入重点大学(在非音乐方面)。然后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他就呆过中央歌舞团,香港中乐团与高雄国乐团,对民族音乐的特性,融合与运用累计了很多经验。加上自己的对西乐音乐高超造诣,所以他的作品都是与众不同与深入民心。

现在手头上有两个全乐章的交响乐版本和第四乐章的民乐版本:

老关竟然签名在于红梅的脸上
专辑:《于红梅二胡 追梦京华》
中国录音音像出版社
二胡:于红梅
协 奏:中国交响乐团
指 挥:李心草
总监:关乃忠

老关与宋飞的签名
专辑:《关乃忠二胡协奏曲作品》
广州音像出版社
二胡:宋飞
协 奏: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
指 挥:关乃忠

精彩绝伦的华夏民族乐团专辑《太阳》
专辑:《太阳》
雨果唱片
二胡:宋飞
协 奏:华夏民族乐团
指 挥:关乃忠

一首成功的作品除了要写的好,它更要演奏家,乐团与指挥来做第二次创造。首演的于红梅和再录音的宋飞都对作品做了不同的诠示。因为她们,我们才有耳福听到那么好的作品。

论二胡来说,我较喜欢于红梅的感觉。在第一与第二乐章里,她的二胡干净利落,在技巧的控制非常利落,把二胡的长音拉得象小提琴板的舒服,显现了关乃忠作品的顺畅,甜美的浪漫主义的作曲风格。在《金秋》乐章,跳动的节奏分明,更保留二胡的金属音色与蛇皮的音色。

宋飞在《 追梦京华》中的味道较重,在第三乐章的快板中,一些音的音量还是会偏重而造成乐句的流畅度受影响。但是宋非在《除夕》的表现会比于红梅好,在味道上更能表现《除夕》的愉快心情。

在乐队来说,第一乐章《闹春》,第二乐章《夏夜》和第三乐章《金秋》里 ,李心草指挥中国交响乐团的效果。李心草指挥中国交响乐团的融合度较好,在乐段间的连接,音量与速度变化也比较流畅。但是第四乐章《除夕》的表现显得不够热诚,铜管完全融合在弦乐里使到最后的快板部分没有了它的精神。

关乃忠指挥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的演奏的味道会较浓,但是在第一乐章《闹春》到第三乐章《金秋》里显德有点过火,第一乐章的散漫,第二乐章的幽静与第三乐章的轻快感都大打折扣。但是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的版本在第四乐章《除夕》的表现比中国交响乐团出色。乐队在铜管与中打的效果把最后一个乐章表现得淋漓尽致。

至于民乐版本的《 追梦京华》,录音只有第四乐章《除夕》。而笔者在华夏民族乐团到访槟岛的音乐会中聆听了第三乐章《金秋》和第四乐章《除夕》。笔者比较欣赏第四乐章《除夕》因为第三乐章《金秋》的配乐比较不适合民族乐队,如果两个相同音色的乐器同时为独奏与伴奏,音色上一定会造成竞奏的困境。如果华乐要演奏第三乐章《金秋》,乐队的部分一定要从新配器,减少乐队与独奏的竞赛,增加乐队的和谐音响。
宋飞与关乃忠联手演绎二胡与乐队"追梦京华"的《金秋》与《除夕》
《太阳》专辑里的第四乐章《除夕》在演奏与录音上保持了以往关乃忠与雨果的水准。第四乐章《除夕》的基本上还适合民乐队,但是很多小细节如笛子的吐音在快板时好象切豆腐,破坏了交响乐版本的连贯性的快音。但是在最后的全奏时却衬托出乐曲的欢乐气氛。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喜欢《 追梦京华》?那就是“舒服”。





截至2014年,关乃忠共写了6首的二胡协奏曲:
第一 二胡协奏曲
第二 二胡协奏曲——追梦京华
第三 二胡协奏曲——诗魂
第四 二胡协奏曲——爱十艮情仇
第五 二胡协奏曲——辛亥百年祭
风雨思秋